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钟焦平:校外培训负担不能光从教育这头卸

--------------------------------------------------------------------------------
点击次数:1769  发布时间:2016-11-17 11:27:24

 

近日,一篇关于某培训机构被家长“抢课”的报道在微信朋友圈传播,而媒体调查也发现,社会上确实存在着学校减负、校外加“担子”的现象,且愈演愈烈,某些地区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不但把校园减负成效抵消了,有校长甚至直言,培训机构或多或少影响了学校的教学。

  有评论认为,校外培训正成为学生新的负担。对于这点,似无异议。只要关心教育的人都明白,这种通过挤压学生休息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方式,最终将危害学生发展,甚至身在其中的家长也明白。但病根在哪里,却争论蛮多,有人指责培训机构饥饿营销、煽风点火,有人说学校提供的教育不够优质,有人认为家长有选择的自由,而这种自由正被病毒式传播的焦虑所淹没,有人忙补习,有人忙超前学习,等等。

  但指责家长总让人感觉有指责弱者的意味,指责培训机构又犯不着,毕竟人家是市场行为,而且你不可能用行政力量去规范。所以很多评论把责任推到教育上,似乎找到了真理。一篇评论认为,根源还在于教育的大逻辑依然没有理顺,所谓减负、均衡,只是做了局部工作,并没有改变中国教育整体框架格局。

  显然,在作者的想象里,存在着一个更理想的教育逻辑和根本性的变革思路,可以更快更好解决包括学生负担过重在内的教育问题,让我国教育走上更完美的道路。在社会上,也有各种“建设者”去寻找这种道路,比如要求全盘向西方学习,在他们看来,朦朦胧胧的外国月亮更圆。这种动辄要改变“中国教育整体框架格局”的思维,显然有点过于理想主义或者历史虚无主义了。

  假如我们放下减负、教育均衡等实实在在的工作,推倒现在的教育框架,去重建一个全新的“中国教育”,显然是不现实的。中国教育的问题当然要在中国的社会与文化语境中去求解。这要求我们要认识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切莫孤立地把教育看成被批评或改革的对象。

  一个根本的问题我们要清楚,教育之病亦是社会之病。像疯狂校外培训的现象,既是教育的痛又是社会的病,这是一个表和里的问题,很难说存在一个根本源头。如果非要找一个源头,客观地说,更多是社会现实问题传导到教育上的表现。比如人们对阶层流动固化的担忧,人们在社会竞争压力下对安全感与幸福的追求等。这些心理映射到教育上,既表现为对教育投资的增加,又表现为对教育收益的无限期待,而过多期待难免焦虑和盲从。

  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要把教育问题推给社会,教育天然有自己的责任,比如要把校外培训的各种自动性的压力源分清楚,通过教育变革改变压力的传导路径甚至是消除压力的传导源。但如果不是教育分内问题,偏要在教育内部去找出个“病灶”,大约犯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毛病,这非但不利于解决问题,反而让教育的肌体更不健康。

  我们要向明天看,向远处看看。现实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物质更富裕、分配更合理和稳定的社会里,人们对教育预期就会转移到个人才智的发挥,转移到兴趣、个人生活的幸福乃至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上来。这对我们的国情而言,还有一段距离。要补上这一段距离,教育自然难辞其责,但也更需要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以及随之而来人们观念的转变。教育需要耐心,社会需要耐心,当然更需要踏踏实实的行动而非空想。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