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评论:继续教育别总盯着教师的手机

--------------------------------------------------------------------------------
点击次数:2248  发布时间:2016-10-24 13:56:14

 

教师要不断发展自己的专业,就需要接受继续教育。这样的理念已为绝大多数教师认可。但是如何搞好继续教育,促进教师发展,目前还没有一个绝大多数教师认可的模式——教育部仅有原则性要求,即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注重质量和实效。

 

  按理说,这个要求是明确的,不管采用何种形式,一定要讲求实际效果,否则,流于形式的做法只会让教师们耗费时间。

  笔者认为,目前,有一种做法需要我们反思。譬如,一些地方的教育管理部门下发通知,要求学校教师下载安装他们统一制作的继续教育学习平台,把教师的手机当作一种培训工具使用。但是他们恰恰忘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师的手机是教师的个人通信工具,即属于教师的私有财产,而非学校统一配置的工作电脑,没有哪条法律法规规定教师必须要下载安装上级管理部门制作的学习软件。因此,强行要求教师在自己的手机上安装学习软件,显然并不合适。既然学校给教师配置了工作电脑,继续教育完全可以通过电脑完成规定的任务,上级部门就不应该再盯住教师的手机做文章。

  二是不同的教育管理部门都要求教师下载内容不同的学习软件,根本就没有考虑到教师手机品牌不同、内存有限这一实际问题。譬如,有的教师习惯用手机保存照片和文字资料,内存有限,会遇到下载失败的问题,也会遇到下载成功但却难以安装的问题。

  前不久,笔者接到学校转发的上级通知,要求大家下载安装一个教育学习的平台。笔者折腾一上午,还是没能安装成功。问了一位计算机教师,他说,笔者的手机里资料太多,内存不够,必须删除一些内容。不得已,笔者删除了100多张平时收集的教学用照片,才安装成功。问题又来了,笔者的手机质量一般,已经安装了微信、QQ空间、教师教育学苑学习平台、手机体检等常用平台,内存不足,已经没法存放照片了。也许有人会说,换个内存大的手机,或者把手机的照片转到电脑上,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说着当然容易,换手机要花钱,况且手机上的照片自有它的用途。

  三是教师在手机上学习确实很方便,随时都可以拿手指头戳,但也不是没有问题。一种情况是,今年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师既要在电脑上完成人社部的培训35课时,又要学够地方培训年度的24个学分,时间分配本身是问题。还有一种情况是,笔者平时要上早自习、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参加校内各种会议,哪有那么多时间去戳?此外,笔者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坚持研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这也是需要很多时间的。最后一种情况是,即便是教师安装了多个学习平台,因为时间问题,学习效果自然也要打折扣。

  还有一种盯住教师手机的现象值得学校深思。现在,随着QQ群和微信的普及,有些学校的领导就想利用网络平台,结合教师的继续教育,促进教师学习,促进校内教师之间的交流。这个想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如果设计不当或操作过度,不考虑教师的时间和学习效果,也会出现问题。

  国家、省、市所做的培训设计是有计划的,一个教师要完成这些培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如果学校再让教师通过QQ群和微信学习有关内容,势必会增加教师的学习负担。譬如,有特别爱学习的校领导,早上就开始发学习链接,中午也发,甚至周末也发,无非是想引领教师学习。有的则要求教师加学校的微信群,让大家一起点击链接学习。

  起初很多教师觉得新鲜,也想知道领导在学什么。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鲜感过去,大多数教师开始厌倦。提起某领导,就有教师说,领导很忙,整天忙着发链接呢!慢慢地,教职工想出了对付的办法:一是不点击;二是干脆删除;三是关掉提示音。

  教师培训的内容,教育部有明确规定,具体包括专业知识以及专业知识的更新与扩展、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和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六大部分。同时,教育部也要求各地要“按需施教、学用结合、注重实效”。这样的要求是教师的真需要,即需要货真价实的培训,而非形式上的花样。

  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不管多么复杂,还需将其建立在教师的真需要上,即要接地气、有实效。而动辄盯住教师的私人通信工具手机,要求教师下载、安装使用各种培训平台,笔者认为这样的做法不够妥当。

  (马得清 作者为兰州市第十中学教师)


 


—— 信息源自:中国青年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