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警惕“模具化”教育

--------------------------------------------------------------------------------
点击次数:1949  发布时间:2016-8-22 10:24:25

 

 近日,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在中国青年报发文写道:今年上半年,我去上海面试学生。……在感叹上海学生综合素质高的同时,我也隐隐有一丝遗憾:他们看上去太完美了,似乎看不出有任何缺点;他们看起来也太像了,就像是一个模具打造出来的一组“家具”一样。

  记得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曾说过:“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总希望他和别人一样,平庸就产生了。你的孩子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喜欢表现,他喜欢在一旁观察,但你希望他更活泼、更大胆,于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消失了;你的孩子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安静听话,他喜欢上跳下窜到处探索,但你希望他更加谨慎有礼,于是一个天才的科学家就消失了……”

  应当承认,上海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他们培养的学生在国际比赛中拿过不少大奖,综合素质高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恰恰是这些高素质的学生被作者比喻为“一个模具打造出来的一组‘家具’”,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当下教育培养模式的一些反思。

  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不应过早把目标锁定在考名校上,而是要按照自然法则,让儿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做人做事的道理,最终成为个性鲜明、有创造力的人,成为真正的自己。人没有个性就容易变得平庸,更谈不上有创新精神,教育就是要张扬孩子的个性特长,并以其个性的生动发展带动整体素质的提高。正如秦春华所言:“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唤醒每一个孩子心中的潜能,帮助他们找到隐藏在体内的特殊使命和注定要做的那一件事情。”

  但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许多人往往忽视了这一点。看到人家的孩子学钢琴,不管自己的孩子有没有音乐方面的特长,也让自己的孩子去学;看到人家的孩子练书法、学美术,也让自己的孩子去练。人云亦云,攀比跟风,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都会走入这个误区。学校教育也存在这样的倾向,用相同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进度要求所有学生。为了提高升学率,教师要求学生各科平衡发展,不能偏科,本该让学生发展个性的校本课程和课外活动被许多老师上成了单纯的文化课。

  暑假期间,我们聘请山东泰安市某家庭教育专家做报告,他介绍了自己教育两个孩子成才的经历。他儿子从小喜欢推理、思考,就注重发展孩子这方面的特长,日常生活中直接称呼他为“科学家”。受这一理想鼓舞,儿子从小学到中学、大学,理科成绩一直很优秀,现在美国维克森林大学攻读理论物理学博士,他的奋斗目标就是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女儿从小喜欢和大人辩论,口才特别好,理想是从政、当部长,大人就呼她为“部长”。女儿也受到了鼓舞,在中小学学习期间,较好地发展了这一特长,除文科成绩优秀外,还一直担任班干部,现在韩国高丽大学读心理学硕士,正朝着“部长”的目标努力。就像秦春华在文中所说,“人生就是一段发现自我的旅程,路要靠孩子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孩子认识到自己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像是远方的一座灯塔,能够不断照亮前进的道路”。

  很多人都知道一句话,“教育是根雕艺术,不是泥塑艺术”。根雕就是按照树根本来的样子,进行精雕细刻,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的精美艺术品;泥塑则不然,是按照预先设定好的模式,塑造出一批和原型一模一样的艺术形象。教育不能成为泥塑,否则家庭和学校就成了生产标准件的加工厂,这是孩子的悲哀,也是教育的悲哀。

  (作者王营,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文章第64次入选“锐评”栏目。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 信息源自: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网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