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相比中国传统佳节,“洋节日”虽然是舶来品,但在大学生中间受宠指数却很高。但是,在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有这样一群学生,他们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把经典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展示给学院的外籍教师,让他们了解中国、爱上中国、向往中国。
开展“我给外教讲中国”系列课程
在北工大都柏林学院第四教学楼七层Exchange Room的讲台上,四位舞者身着汉服舞衣,伴着传统乐曲《礼仪之邦》,正在表演传统汉朝舞蹈。记者发现,坐在台下聚精会神听课的“学生”竟然都是老外。
据悉,这是北工大都柏林学院开展的“我给外教讲中国”系列课程之“中国传统服饰”,此次授课的老师是都柏林学院大一年级金融学专业三班和四班的同学,而台下的学生都是都柏林学院的外籍教师。
北工大都柏林学院2014级物联网工程专业二班莫桐同学说,在大一时她曾担任过讲师,为学院的外教们开展了一次关于端午节民俗文化的课程,其中现场还教他们亲手包粽子。“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挑战,“端午节”这样的中国传统节日外教们会感兴趣吗?课程怎样设置才会让外教觉得有意思?”莫桐说,最终通过多次的教案修改、环节调整,最终课程呈现出来后,受到了外教们的一致好评,他们尤其喜欢包粽子这个环节。通过这次活动,换位思考,同学们也逐渐意识到外教平时授课的不易,现在对他们更多的是佩服。
担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
“我们大一有一门课程是爱尔兰文化,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领略了爱尔兰的民俗风情,了解了爱尔兰的历史,对于爱尔兰这个国家也从陌生变为憧憬向往。” 莫桐说:“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自觉担负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应该多传播一些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给外国人,让他们更了解中国、爱上中国、向往中国。
据悉,“我给外教讲中国”系列课程受到了北工大都柏林学院所有的外籍教师的一致好评,全部积极参加了此次课程的学习,讲师全部由都柏林学院的学生担任,涵盖了2013级、2014级和2015级的学生。
大学生教外教中国书法
在“中国绘画与书法”课程上,学生讲师首先给外教播放了有关书法和国画的视频,让他们对“中国绘画与书法”有一些初步了解,之后小讲师们将学院外教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中国书法和国画的学习,课程的素材分别选择了“福”和“大熊猫”两个文化元素。现场,学生讲师们先进行范例书写和绘画,之后指导每位外教老师进行练习,最后评比每位外教的课堂作品,并评选出最优秀的两副作品,学生讲师还赠送“兰亭集序墨宝”和“千文字墨宝”给学习最优秀的两位外教。据了解,课程首批外教学员的首秀作品被学院文化节组委会裱框留作了纪念。
另外, 在“京剧”课上,学生讲师用流畅的英文向外教介绍了国粹京剧,阐述了京剧脸谱对人物性格塑造的重要性,示范了京剧脸谱的创作过程。在学生讲师的指导下,外教们在京剧脸谱模型上落笔起笔,勾勒线条,着笔上色。
据了解从2015年4月至今,都柏林学院“我给外教讲中国”已经开设了中国绘画与书法、中国茶文化、端午节的由来、中秋节的由来、中国传统服饰、中国国粹京剧和中国功夫主题课程。
学生自主研发传统文化课程
都柏林学院副院长蔡立佳介绍,为了促进文化交流,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同时搭建学生与外教课外交流平台,都柏林学院学生自主开发“我给外教讲中国”活动。该活动是从全院学生中募集熟悉书法、茶艺、戏曲、民乐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生讲师,在老师指导下自主设计课程和教学方法,为在北工大都柏林学院授课的外籍教师开设特色学生课堂。“我给外教讲中国”不仅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在交流与分享的同时,促进不同文化融合,提高了学生们英语口语和应用能力,拉近了学院教师与学生的距离,铸就团队的热情与凝聚力。
北工大都柏林学院将持续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目标,增强学生英语的应用与沟通能力,促进师生互动交流。据悉,“讲师招募”环节,是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招募信息,收集熟悉书法、茶艺、戏曲、民乐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生信息,这些学生通过线上报名参加,线下选拔的方式脱颖而出。
据介绍,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是北京工业大学的正式教学机构,主要实施本科高等学历教育,纳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招生录取分数线一般在当地一本线上。在办学上摒弃分段培养模式,而是自始至终由两校资深教授深度介入培养方案的制定,在读学生同时拥有两个学校的学籍,在四年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同时使用两校丰富学术资源。在北京校区完成前三年学习任务后,符合学术要求的学生通过择优选拔有机会到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UCD)校区完成最后一年的学习。无论学生在北京还是都柏林完成本科学习,均可同时获得北京工业大学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以及UCD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

我给外教讲中国之“绘画与书法”作品展示

在“茶文化”课上,学生与外教一起共同体验品茶

外教老师向学生讲师学习如何包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