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届广东院士高峰年会在深圳举行。73位院士携团队参与院士高峰年会,助力深圳创新驱动发展。思客和新华网广东频道专访多位院士,分析关于中国科技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本文根据各位院士专访内容整理。

人才培养要解决素质和创新的问题。
培养自信比灌输知识更重要
说到教育,首先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高尚的人生追求、价值理念、爱国敬业和奉献精神等,这些都是根基。
在知识方面,要注重拓展。但知识是无限的,不止在大学里面可以学文化,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从大学结构来说,更要考虑社会对人才需求和科技产业发展的需求,要注重跨学科的趋势,不能把知识面切得太碎,分得过细。
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思考方法、创新创业的自信心,可能比灌输具体知识更加重要。当然讲授创新创业的具体案例还是要坚持。要把学校教育跟社会实践或企业实践结合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
——路甬祥(两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
创新教育有哪些提高的空间?
关于创新,小孩子从小就应当获得自由发挥他们创新潜能的机会。我们小时候教育小孩常常会有一个问题,就是经常告诉孩子你这样做不对。然而,我们应该说的是你怎么做会更好或者你这么做会不会更有意思呢。让他们发挥而不是把他们压下。
在国外,是一个老师教三五个小孩子,鼓励他们把想到的好玩的东西都发挥出来,这样小孩子慢慢对自己要学的东西培养出了很大的兴趣。关于创业,我看美国的小孩子们创业不是为了真正赚钱。但他们有一种热情做这个事情,骑着单车上班很高兴,每天在工作,晚上也不睡觉,就吃方便面。应该鼓励孩子有更多的热情,对待他们的工作就像生命一样,这样的创新就很值得做。
我们国家现在最好的科学家与国外最好的科学家,能力相差已经不大了。但是我们更需要有人更大胆地去创新,想一些别人想都没想过的新问题。想出一个很新的概念,用这个很新的概念影响很多人,我们这一块做得还不够。我们要鼓励年轻人或者技术比较好的人想更多别人没想过的,更创新的做法。
——陈新滋(香港浸会大学原校长、中山大学教授)
科研人才的培养不能拔苗助长
人才培养要解决素质和创新的问题。人才的素质要求所有的年轻人要很好地学习传承古今中外的知识,包括人的品行、学问等基本功,这个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也要注意现在是后摩尔定律时代,知识的更新很快,我们还要注重把年轻人送到第一线,让他们打破框框去创造。
我对我的学生的教育就是:第一要读书,第二要思考,第三要创新,第四要实践。读了书发现问题及时思考,思考之后找到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叫创新,创新以后对不对需要时间检验,周而往复要经过艰苦的奋斗,没有几年的功夫是不行的。
现在国家有很多吸引人才的政策,但是要相信一条,有本事的人不会跟人家伸手要,而是要靠自己去创造,所以千万不要拔苗助长。不能搞量化评估,非量化评估是辩证唯物主义,量化评估是机械化。考评、评估要改进,不能搞机械的、形而上的东西,人才培养的政策要到位。
——李德仁(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遥感工程学院教授)
如何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在体制方面,高技术成果主要在高等院校跟研究机构。成果转移到企业并转化,这个过程要突破体制上的障碍。在理念方面,产业创新考虑的不光是技术的先进性,更重要的是市场的竞争能力。在政策方面我觉得首先要更加完善保护知识产权,其次要有一个适合的,比如转移转化股权期权的激励机制。
——路甬祥(两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
这是全世界国家在发展中都会经历的一个过程:第一阶段先打好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发展。发表文章便是打基础的一个标准。但是发表文章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我们的研究如何用到社会中去,这一点我们应该更清楚更重视。
——陈新滋(香港浸会大学原校长、中山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