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从吃上吃饱到吃香吃好

--------------------------------------------------------------------------------
点击次数:2076  发布时间:2016-4-26 17:22:41

 

以前,在宁夏,农村学生是早上饿肚子,中午啃点儿自带的干馕;如今,学生只需带一个文具盒和一个书包就可以去上学,午饭是好吃又营养的营养餐。“饭盒里”的“小变化”惊人地改变着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生态,给予农村学生成长的动力与能量。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启动实施近5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教育部和中央有关部门、试点地区共同努力,有力有序有效推进试点工作,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截至2016年2月底,全国共有29个省份1360个县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受益学校13.6万所、受益学生3352万人。

2015年5月,全国学生营养办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联合启动“阳光校餐大数据平台”,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实时监测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并评估效果。覆盖14个省、100个县、9561所学校、379万名学生的80万余条相关信息显示,营养改善计划成绩显著,对扶贫攻坚有重要作用。

实实在在惠“生”

联财镇中心小学位于六盘山脚下的宁夏隆德县,全校581名学生中,大部分家庭没有吃早餐的习惯,早上喝一杯水、啃几口干馍馍是常有的事。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之前,住得远的孩子中午回不了家,就在学校吃一点儿自带的馍馍将就一天。

“2011年,国家启动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这无疑为我们这些贫困地区孩子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校长蒋刚刚说,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以来,学校留心对学生体质进行监测,数据显示,身高、体重等符合健康标准的学生逐年增加,学习成绩普遍提高。“学生家长外出打工能放心了,子女生活学习也有了保障,学校成了孩子们‘最幸福的家园’。”

“营养改善计划让2300万名学生在学校吃上热饭菜,是良好教育的基础。据统计,这些学生中,18.6%来自精准扶贫家庭,每名学生每年800元的膳食补助,相当于农村贫困线的29%,有显著的减贫作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介绍说,受益学生中,20%是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儿童,超过半数是父母一方外出的留守儿童。在解决吃饭问题的基础上,营养餐给这些孩子的学校生活增加了欢乐,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将产生积极影响。

为动态掌握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效果,重庆市每年在12个国家试点区县开展营养监测工作。2014年监测结果显示: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以来,重庆学生营养状况得到改善,身高、体重增长,生长迟滞率、消瘦率和贫血率明显下降。其中,与2012年比较,男、女学生的生长迟滞率分别下降6.66%、6.92%,消瘦率分别下降4.99%、3.72%。

点多面广,交通不便,重庆城乡“二元结构”在农村学校身上表现十分明显。从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之初食堂供餐模式的“大多数”与“牛奶+蛋糕”或“牛奶+鸡蛋”课间加餐模式并存,到2014年全市所有试点学校全面实现学校食堂供应完整午餐模式,重庆农村学校基本告别了“一日两餐”“咸菜拌饭”“冷饭冷菜”的境况。其背后,重庆市累计新建、改扩建的1957所学校食堂功不可没。

在营养改善计划的实践探索中,学校食堂供餐逐渐成为目前最受学生欢迎、较为安全有效的供餐模式。为推进学校食堂供餐,中央财政专门安排了3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解决试点学校就餐条件差、食堂缺口大、供餐能力弱的问题。

截至目前,已完成食堂建设项目近6.8万个,新建、改造面积2567万平方米,购置了价值21.25亿元的厨房设施设备,一大批设计规范、取得资质的学生食堂投入使用。全国实行食堂供餐的试点学校比例达到71%,国家试点地区达到73%,其中浙江、福建、重庆、贵州、西藏、宁夏、新疆等地达到或超过95%,试点地区学生就餐条件大幅改善,大大提高了供应安全、卫生、营养餐食的能力。

广西先后出台了学校食堂建设指导意见及标准等文件,对学校食堂规划选址、建设规模、内部布置、设施配置和建设管理等做了明确规定。陕西省统筹初中工程、校安工程等项目,截至2013年年底,累计投入28.3亿元,完成了43个国家试点县学校食堂建设任务。

“贵州地理环境恶劣,经济不发达,山高路远,校点分散,农村学生最困难的就是吃午饭。”贵州省资助办副主任罗忠勇明白,在贵州,要实现“校校有食堂、人人吃午餐”并非易事,其背后是各级财政的全力支撑。目前,贵州省65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县由国家补贴每生每天4元,22个区县由国家财政和贵州省财政各承担每生每天2元午餐成本,其余食堂建设、工勤人员配备、物流采购等全部由省财政负担。

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让营养改善计划的标准随之“水涨船高”。目前,中央财政为699个国家试点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标准从每生每天3元提高到目前每生每天4元。从2011年至今,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1256亿元,用于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地方财政仅营养膳食补助一项支出就超过200亿元,此外还承担着维护食堂运转等费用开支。云南实现膳食补助和“一补”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全覆盖,贵州、西藏、陕西、甘肃等地将有农村学校的县都纳入了试点范围。

“为实现两个‘全覆盖’,云南省地方财政共需新增投入11.67亿元,其中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由省和州(市)共同承担,根据经济条件按5∶5、6∶4、8∶2的比例分别承担,经济条件最差的地区资金全部由省级承担,从而确保资金能按时足额到位。”云南省副省长高峰说,两个“全覆盖”的实施,云南山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的饮食已由“两餐变三餐”,学生的良好饮食习惯正得以养成,受益学生体质明显改善,为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扎扎实实保“质”

“作为宁夏南部山区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欣喜之余,也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蒋刚刚坦言,作为学校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落实营养改善计划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含糊不得。

虽然53种食材由教育局统一政府采购后配送到学校,虽然采购的食材经由农牧、食监、质检等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严格把关,蒋刚刚还是对食材配送、检疫、贮存等各个环节“紧抠不放”——每天早、中、晚由校长、专职管理员和值周教师对食堂卫生情况进行现场检查,还在食堂安装了无死角、无盲区的高清摄像头,监督查看膳食制作全过程。

确保每一份营养餐都吃得安全,每一元钱都吃到学生嘴里,始终是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各地均建立起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对供餐企业实行严格准入和退出机制,将不合格的供餐企业列入“黑名单”;建立并落实了学校膳食委员会、校长(教师)陪餐等制度。在资金安全方面,教育部建立了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制定了供货商评议、招标采购等制度。各级学生营养办都设立了监督举报电话和邮箱,不少地方审计部门还定期开展专项审计。

2015年6月至7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部分人大代表、民主党派人士、国家督学以及营养专家等,以食品和资金“两个安全”为重点,对18个省份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督导,向相关省份反馈了72条问题清单。相关省份高度重视,逐一整改落实。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以来,全国没有发生一起重大食品安全和资金安全事故,“两个安全”得到切实保障。

“刚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时,没有现成经验,配套人员、基础设施不到位,校长、老师齐上阵,有的校长说‘校长成了堂主,教师成了厨师’。”说起当时情景,罗忠勇不无感慨。而随后,贵州开始了财政资金、人员配备、食品安全、管理模式等一系列探索。

贵州在各个县区实行“四统”采购、报账制,从制度管理上保证食品安全和资金安全。“所有食品原材料都实行统一招标、统一采购、统一配备、统一送货。”罗忠勇解释说,招标企业负责食材采购、运输,学校只负责接收、验货,企业配送后拿着学校开具的收货单,到县营养办对账、县财政局核算。

当前贵州省各级形成共识:尽管营养改善计划刚起步,规矩就立起来。教育部联合财政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原卫生部等15个部门,先后组织制定了实施细则、食品安全保障管理、专项资金管理、营养健康监测评估、应急事件处理等10个系统的管理制度,明确中央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试点学校以及供餐单位的职责,规范各个环节的操作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办公例会、工作调度、分省包干、督导督查、定期通报、监督举报、信息公开等工作制度,做到每项工作都有落实的办法。

把营养改善计划的每一项内容都放到阳光下“晒一晒”,让政策文件、规章制度、进展情况“上墙”、“上网”。2015年,教育部会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开展“阳光校餐”项目试点,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实时监测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并评估实施效果,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真真切切育“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连续4年(2012—2015年)的跟踪监测表明,国家试点县中小学生贫血率降低8.9个百分点,学生营养知识水平得分提高16.7个百分点,学生养成一日吃三餐饮食习惯的比例增加4个百分点。

“过去一些孩子住得比较远,10公里山路走回家起码两个小时,中午饭就在路边摊随便买一点,或者干脆饿着肚子上课。现在有了营养餐,每个孩子都能吃饱吃好。”贵州省瓮安县永和小学校长陈绍武发现,近两三年,学校陆续增加了四五十名学生,都是从父母打工的城市转学回来的。

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营养不良造成的智力发育障碍、劳动能力低下以及各种疾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GDP的3%至5%。这一判断也提供了看待营养改善计划的另一个视角。

2013年,内蒙古专门成立了自治区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学生营养指导专家组”,设立了专项研究课题。2014年分别委托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疾控中心等高校或机构,就促进营养改善计划工作运行机制的规范化、食品安全与资金安全的制度化、供餐与食谱制定的科学化进行理论研究。

小小营养餐,其实不简单,关系的是一代人成长乃至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命题,教育公平是题中应有之义。

为确保“一个都不少”,每名学生都能按时吃上营养餐,宁夏在92%的试点学校由食堂集中供餐前提下,创新供餐模式,实行学校食堂为主、企业配餐为辅、农户托餐为补充的供餐模式。在地处偏僻、食品采购难度大的教学点,选取农村家庭对供膳条件进行改造,按标准由农户托餐。

从2012年起,四川省在61个国家试点县外,启动58个“老少穷”县同步同标准的省级试点,惠及农村义务教育学生355.8万人;从2013年秋季学期起,将67个民族自治县和民族待遇县的省级试点范围扩大到县城义务教育学生,新增受益学生23.5万人,实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生全覆盖。

改善学生营养健康状况,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一起努力。在中央层面,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在资金、项目和力量上做加法,统筹推进营养膳食补助提标、完善“一补”政策、支持地方试点、改善就餐条件等工作;会同卫生疾控部门开展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进行膳食营养指导。在地方层面,不少地方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搞创新,不断丰富营养改善计划内涵。

江浙沪等东部地区地方财政掏钱,让学生吃上营养餐;重庆、四川鼓励学生家长承担一部分,让营养餐标准实现4+X,膳食结构得到优化;湖北团省委、青基会发起建设近1700个“希望厨房”,改善学生就餐条件;云南建设7万多亩的勤工俭学基地,6600多所学校的学生开展勤工俭学,既促进中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又增加学校蔬菜、肉食等供应,提高了学生伙食质量。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