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夜里,滕刚(化名)砍下50多刀,杀害了大学室友芦海清。
听到消息的滕母险些崩溃。这不是滕刚给他们带来的第一次意外。滕母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滕刚在中学时曾两次割腕自杀,第一次是初一,第二次是高一暑假后,险些未能抢救成功,之后休学、转学。
“感觉就像噩梦一样反复,从初一到高一是一个阶段,从高一到大一又是一个阶段,明明感觉一切都恢复正常了,为什么又发生了这种事?”滕母说。
从中学到大学,滕刚家人都对外隐瞒了滕刚的自杀历史。被害人芦海清的家属对滕母此时才透露滕刚有自杀史的举动提出强烈质疑:“为什么到现在才说?”滕母回应说:“怕伤了孩子的名誉。”
据滕刚的代理律师罗律师向记者透露,警方在他们申请之前就已经给滕刚做了司法精神病学鉴定,“谁都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精神疾病,具体什么结果,都要等司法鉴定出来。”罗律师说。
滕母眼中的滕刚小时候调皮外向,但到了初中突然变得内向。即使自杀后恢复上学,滕母也依然经常听到滕某说“烦得很!烦死了!”
到了大学后,滕刚的表现让滕母觉得一切都在变好。
与之前滕刚师友对他的“内向”“话少”的印象不同,滕某在俄语爱好者协会的同学杨云(化名)并没觉得滕某内向。“还是挺好相处的一个人,课上大家学俄语单词,大家不懂的话就不吱声,有些冷场,他就会接话,还会上去领读,活跃气氛。”平时下课,滕刚总会跑去问她一些俄语相关的问题,“网上还推荐过俄罗斯的音乐给我。”
“如果你不告诉我,我真的不知道是他。太突然了。”杨云得知滕刚杀害室友的事有些不敢相信。
从记者目前获得的信息来看,只有与滕刚最频繁接触的被害人芦海清和其他室友此前察觉到了他的一些异常。根据芦海清此前对其女友的描述,他觉得“滕刚的个性不太好,脾气有点冲,合不来,但平时也没什么积怨,只是不太一起玩。”
值得关注的是,据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通过可靠途径获知,四川师范大学在每年新生入学时都会给所有新生做心理普查,每个学生在学校机房统一填写心理测评量表,校方通过测评表结果判断新生当时及短期内的心理状态。针对出现心理异常的,学校会让心理辅导老师做出干预和预警,严重者需去医院做鉴定。
在入学时参加了心理普查的滕刚,当时并没有出现在这份心理异常名单里。
“但心理测评量表只能测量一个人当下或一小段时间的心理状况,之后根据环境的变化,心理状态也会变化。”成都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测评中心主任欧阳旭伟解释说。
“还要根据填表人当时的认真程度来判断量表结果是否有效,如果填写者故意隐瞒自己的状态,那量表显然很难测出真实情况。”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宁维卫指出心理普查的局限性。
谈及“如何在问题发生前,就提前觉察并作出干预,避免悲剧发生”,宁维卫指出,在高校内普遍的培养“积极向上、善待生命”的心理健康文化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