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透露明年开始,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统计机制
10月27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2015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教育部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将打造升级版,完成三个转变:从传统的关注初次就业率转向提高就业质量;从重视推荐毕业生转向关心学生成长;从就业部门向教学部门的简单反馈,转向协同育人。
该负责人还明确,从2016年开始,要加强对未就业毕业生的统计和服务,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的统计机制。其中,包括不就业毕业生的统计工作。比如,第二年考研、出国的学生。“统计是为了更精准地服务、帮扶。”高校就业工作重心、方法和评价标准也将发生重大转变。促使高校就业工作重心、方法和评价标准发生转变。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宁小华透露,就业工作重心由过于依赖政策红利和市场需求,向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创业观念、提升就业创业转换能力改变;就业工作方式方法由行政化、公式化向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转变;就业工作评价标准,由就业体系内的小循环,向强调招生培养大循环转变。
观点碰撞消息一出,有人支持,也有人担忧
1
支持:加强未就业统计,“剑指”高校高就业率注水“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统计机制,既是教育部门对大学毕业生管理、服务的延伸,也是提升大学教育信誉、破解‘读书无用’认知的有效解药。”有业内人士如是评价。
据河南人才市场人力资源专家介绍,眼下是人才招聘的淡季,但仍有很多离校大学生未就业。原因很多,如,家庭条件比较好,家人不急着催促其找工作;因个人学历、能力等原因难以就业;眼高手低、对工作挑剔或想创业等。
“统计好这类毕业生,恰恰有利于教育部门进行更精准的帮扶、服务。这无论是对毕业生,还是对教育事业本身,都是好事一桩。”该专家在受访时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名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高就业率”一向是国内各高校招生简章上最吸引眼球的噱头,然而,这仅仅只是“看上去挺美”,就业率注水,早已成为大家心知肚明的“公开秘密”。“把未就业、不就业的毕业生数据摆到明面上,或许能防止就业率‘注水’,因为有多少人没就业大家看得清清楚楚。”
2
担忧:高校统计,如何确保真实性?
“统计未就业毕业生本是件好事,但如果统计方是高校,如何确保统计的真实性呢?”记者注意到,教育部消息一出,网上不少人对此存在疑问和担忧。
记者采访多位已毕业的大学生了解到,有些学校为追求高就业率,用奖励方式要求学生在毕业前签就业协议,还有少数学校则直接要求不签就业协议,暂扣毕业证、学位证。这样,就业率的真实性无法保证。那么,未就业的统计,又如何保证真实?
有业内人士建议,统计未就业毕业生不能仅仅是简单登记和数量汇总,而应把统计过程当作对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研与走访,摸清未就业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难、所盼,以期有助于对这一群体进行思想引导、能力培训和困难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