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不做“虎妈狼爸” 教育需要善意指导

--------------------------------------------------------------------------------
点击次数:2474  发布时间:2015-10-23 16:11:49

 

 司马童

    教育部网站近日印发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家长要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对孩子因材施教。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不做“虎妈”“狼爸”。消息传开,迅速引来了观点各异的公众热议。

    “虎妈狼爸”已非新词。早在2011年的时候,媒体有则热闻:“美国虎妈”耶鲁大学华裔女教授蔡美儿(Amy Chua)用严苛的“十大不准”规定,将女儿成功送入哈佛;与此同时,中国有位“狼爸”,以藤条为法宝、“打”为教育宗旨,先后将三个孩子送进北大。由此,“虎妈狼爸”的说法逐渐开始流行,且成为了所谓的新潮教育词汇;但归结而论,它所代表的则是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理念和高压式的教育方法。

    《礼记·学记》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此话的原意是,一个人不接受教育、不好好学习,就难有大的作为和成就。但现实语境下,“虎妈狼爸”的大出风头,乃至颇受推崇,却也映衬了一些家长对教育规律缺乏了解,教育经验不足,往往容易被这类“简单易行”的教育理念所误导,盲目参照而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潜忧隐患。

    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虎”“狼”相迫、拔苗助长。我以为,教育部作为权威教育指导部门,或许正是看到了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这种严重不良倾向,且其影响已较为广泛,危害已较为深远,因此才公开予以反对,以免家长继续受错误教育理念的影响而不自知,并帮助那些摇摆不定的家长及时摆正教育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部审时度势地发出《意见》,明确对“虎妈狼爸”式的家庭教育泼上一盆冷水,其指导善意就理应得到认可和点赞。

    毋庸讳言,面对教育部就加强家庭教育发出的这个指导意见,网络之上、媒体反应,确也显得十分热火。有人觉得,家教权是公民的私权,教育行政部门发文反对“虎妈狼爸”,虽有为学生减负之良好用意,却有“管得太宽”“使错了力”的嫌疑;也有论者提出,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到处存在的“抢跑赛场”,又怎能不让家长们长期焦虑,进而“高压”育才?但也需要看到,所有种种的渲染炒作,除了“只顾一处,不及其余”的明显硬伤,情绪化昭昭之下的抱怨有余而严谨不足,恐怕都不能掩去“虎妈狼爸”式教育的太多短板与软肋。

    实话实说,“虎妈狼爸”的家庭教育,可能更像一种“饥不择食”或“病急乱投医”。事实上,对于这种粗暴简单的“威吓教育”和“棍棒教育”,有关学者也一直表示质疑和反对。如在2012年,教育专家刘燕芳在其《不做虎妈狼爸》的著述中,以其多年以来当孩子妈妈、担任班主任的思考研究的深厚积淀,提出了教育的真正灵魂,应当也必须是帮助孩子养成优秀人格,引导孩子发现人生价值,强调 “人”的幸福成长。

    由此而论,动辄言语“虎妈狼爸”的根源在于教育不均衡和应试教育体制,就未必不是过分渲染或夸大了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这也再次提醒我们,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教育都难以做到绝对的完全均衡,考试竞争和社会竞争也将长期存在,但这岂能想拿就拿、想用就用,成为家长对孩子采取简单粗暴的高压式教育的堂皇理由?

    “留下陪伴时间不吝啬,坚持原则问题不迁就,关注孩子爱好不排斥……”这是旗帜鲜明地提出“不做虎妈狼爸”观点的刘燕芳,从还给孩子应有的权利、扮演好现代父母的角色等角度,真诚总结并传授的育才法则。而事实上,很多成功、成才人士的经历,包括很多考入名校的学生都证明,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家长尊重和保护孩子的自我控制、自我学习能力。所以,点赞不做“虎妈狼爸”的指导善意,其实就是要言行一致、内外一致,少从外部给孩子以粗暴的管理和压制,唯有真正遵循教育规律,努力去消除种种盲动与短视,也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