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教育部部长:中国教育发展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
点击次数:2438  发布时间:2015-10-14 14:35:26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究竟取得了哪些成就?10月12日上午,中央宣传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北京市委在京举办“辉煌十二五”系列报告会第五场报告,邀请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作报告。袁贵仁部长就7方面问题带大家全面了解“十二五”以来的教改成就。

  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问: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十二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总体情况怎样?

  答: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加快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推动了创新驱动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义务教育普及率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15.83%,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加快推进。

  二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高。职业院校每年输送近1000万技术技能人才,开展培训达上亿人次。普通本科高校累计输送近2000万专业人才,牵头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和重大工程项目,产出了一大批重大科研和科技转化成果。

  三是国际影响力稳步增强。在经合组织(OECD)开展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上海学生成绩连续两次均获第一。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2013年,我国成为本科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签约成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得到国际认可。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首届世界语言大会、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在我国成功举办,表明中国教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国际影响。

  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问:加快教育普及是扩大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的前提和基础。“十二五”以来,我国教育普及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十二五”时期,加快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

  学前教育入园率大幅提高,2014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5%,比2009年提高19.6个百分点,提前6年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2020年70%目标,“入园难”得到缓解。

  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有效巩固,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8%、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3.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2.6%,比2009年提高1.8个百分点。

  高中阶段教育入学机会进一步扩大,毛入学率达到86.5%,比2009年提高7.3个百分点。

  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逐步提升,毛入学率达到37.5%,比2009年提高13.3个百分点。

  继续教育参与人次快速增长,上千万老年人通过老年大学、远程教育等形式继续学习,各类人员参与社区教育等各类学习活动达上亿人次。

  努力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问: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国家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一项基本教育政策。“十二五”时期,在教育公平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针对教育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加大政策、资金、项目等倾斜扶持力度,努力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一是切实办好农村教育,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等工程,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教学点办学条件。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惠及3200多万学生。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人数,自2012年起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等专项计划,2015年共招收7.5万名学生,比上年增长了10.5%。

  二是提升中西部教育发展能力,进一步缩小区域差距。提高中西部省份高考(精品课)录取率,扩大“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规模,“十二五”期间累计安排招生计划90万人。据初步统计,2015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10年的15.3个百分点缩小至5个百分点以内。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中央财政投入160亿元,加强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水平,2014年少数民族在校学生达到2501万人,比2009年增长11.5%。

  三是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缩小校际差距。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法律规定,推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合理划定招生范围,实行阳光招生,将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2014年,19个重点大城市(包括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公办小学就近入学比例达到97.9%,公办初中达到95.4%。目前,全国已有918个县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认定。

  四是加大对特殊群体扶持力度,进一步缩小群体差距。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全面覆盖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2014年,全国共资助各级各类学生8500多万人次,比2009年增长31%;资助总额超过1400亿元,是2009年的两倍。五年来,全国各类资助资金累计达6300亿元。扩大残疾人受教育机会,基本实现30万人口以上且残疾儿童较多的县都有1所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着力解决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共接纳随迁子女1294.7万人,80%在公办学校就读,10%由政府购买学位在民办学校就读。2015年,29个省(区、市)近8万名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了高考。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初步建立。

  努力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问:近年来,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十二五”以来,取得了哪些成绩?

  答: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努力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2015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高校学生衷心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认同党中央治国理政大政方针,对实现中国梦的信心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加坚定。

  加强实践育人,实施系列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建设150个示范性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和833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在全国高校学生中深入开展“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活动,每年有超过200万名大学生参加。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00多所部属高校和700多所地方高校参与,资助8万多个项目,参与学生近22万人。2015年,大学生创业及参与创业达42.3万人,比上年增长6.8%。

  重视劳动教育,切实改进学校美育,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监测数据显示,目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滑趋势得到遏制,学生的速度、柔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稳中向好。

  努力完善更加合理的教育结构

  问:随着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发展,教育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优化。“十二五”时期,教育结构调整重点做了哪些事?

  答:坚持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共同发展、高校分类发展,努力完善更加合理的教育结构。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构建新时期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出系统设计。中职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高职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达90%,对口率达76%。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更多孩子圆了大学梦,成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获得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的机会。

  二是大力发展民办教育。2014年,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5.5万所,比2009年增加近5万所;在校生4301.9万人,比2009年增加1236.5万人。民办教育的发展,有力地拓宽了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增加了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三是积极推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成效显著,我国高校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明显提升。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类型增加到40个,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专业学位招生占研究生招生总数的比例由2009年的14.1%提高到2014年的43.5%。

  努力激发教育发展活力

  问: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十二五”期间,教育改革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针对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机互动,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努力激发教育发展活力。

  一是全面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促进公平、科学选才”为导向,全面启动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上海、浙江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及分值,全国性鼓励类加分项目全部取消,地方性加分项目减少63%,13个省份取消所有地方性加分项目,大部分省份普遍降低分值。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学生选择机会。自主招生选拔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不得采用联考方式。

  二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迈出关键步伐。坚持和完善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党委与行政议事决策制度和协调运行机制。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术事务方面的作用。推进校内民主管理,切实保障教职工民主参与和监督的权利。加强高校理事会建设,完善多方参与学校治理平台。加强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全国绝大多数中小学已建立家长委员会。

  三是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有力有序推进。先后取消下放了21项教育行政审批事项,评审评估评价事项减少1/3。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推动省级政府落实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保障教育投入等方面的职责。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国务院出台教育督导条例,成立教育督导委员会。建立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目前超过99%的中小学校实现了挂牌督导。实行日常督导和专项督导相结合,开展学校安全、重大突发事件等专项督导。发挥信息公开监督功能,建立覆盖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中小学的信息公开制度。

  四是积极稳妥做好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出国留学(课程)与学成归国同步扩大,2014年我国当年出国留学人员45.98万人,比2009年增加了100.54%;各类留学回国人员36.48万人,比2009年增加了236.84%。来华留学与攻读学位人数同步增长,实施留学中国计划,我国正成为新兴留学目的地国。2014年共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万名学生在华学习,比2009年增加了58.3%。来华留学中的学历生比例稳步提高,2014年达到43.6%。“引进来”与“走出去”同步提高,高质量中外合作办学资源持续增多,五年新设4所中外合作大学,新增643个本科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海外办学迈出实质性步伐,已有4所机构、98个项目在境外落地,在132个国家设立了478所孔子学院和884个孔子课堂。

  五是依法治教迈出重要步伐。全国所有高校全面启动章程制定工作,112所“985”和“211”高校已全部完成。中小学章程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一些地方已率先实现“一校一章程”。研究制定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完善中小学法治知识课程设计。

  努力构建促进教育事业

  科学发展的保障体系

  问:教育是民生之首,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提高教育保障水平,五年来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答: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扩大教育投入、推进教育信息化为重点,努力构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保障体系。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改革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五年来,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涌现了张丽莉、叶志平、侯伯宇等一大批优秀教师典型,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五年来,共招聘农村特岗教师31.7万名,为中西部3万多所农村学校补充新生力量,三年期满留任比例超过90%。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培训教师700多万人次,全面覆盖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今年9月,在全国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行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岗位。启动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从2013年起,对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惠及近95万名教师。

  教育投入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物质基础。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2.2万亿,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28%,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很大的一件事。2013年,全国教育经费突破3万亿,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2.4万亿,比2009年翻了一番。

  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学校互联网覆盖率达95.7%、农村学校达79%。数字教育设备和资源覆盖全国全部6.4万个教学点,偏远农村地区的400多万孩子由此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加大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力度,全国31%的中小学建有校本资源,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覆盖19个高职专业大类,高等教育上线931门视频公开课、269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加快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全国51.4万所学校实现“一校一码”,中小学生基本实现“一人一号”。全国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开通运行,为学生资助、转学、经费核拨等提供了便利,提高了教育管理服务水平。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