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记者暗访惊人发现! 95%人不愿与父亲交流的真实症因

--------------------------------------------------------------------------------
点击次数:4902  发布时间:2015-9-22 15:01:20

 

导语:根据调查显示,中国父亲因为受到传统文化及父辈生活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仅有不足15%的爸爸有拥抱孩子的习惯,这种“弱抱”的亲子关系导致有近95%的受访者表示不愿和父亲谈论情感方面的问题。而放眼全球来看,此数据更是远远低于欧美国家甚至邻国南韩。中国爸爸“弱抱”现象一直存在,只是最近在多家媒体连番的报道下才慢慢浮现大众视野。

九月又是一年开学季,在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门口人潮涌动的送学大军中,随处可见陪伴小孩的祖父祖母,其次是母亲,而送学的父亲占的比例却只有10%左右。然而就是这10%的父亲中,大部分也是匆忙把儿女送进校门便转身离开,即使面对即将重返校园心情焦虑的孩子,也不愿多给予一个拥抱。这样的现象随着媒体记者的暗访报道被迅速发酵扩散,众多报刊媒体都纷纷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中来。

暗访结果引爆全国民舆论

上海的新民晚报报道指出,中国的爸爸在面对拥抱这件事情时,是比较含蓄而内敛的。这种表达方式来源于父辈的生活方式,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息息相关。

为了验明缺抱是否属实,北京晚报趁开学季派出记者蹲点学校,结果也发现中国爸爸不仅仅大量“缺席”,而且在面对因开学情绪不稳定的孩子时也不愿给出拥抱的“弱抱”事实。类似报道在广州也有出现,结果却不尽相同。

随着事件逐渐发酵,众多媒体发声告诫爸爸思考清楚:#有多少抱可以重来#?而@南方都市报则总结性的表示:中国爸爸“弱抱”现象早已是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只是在各方连番的报道下才最终得以慢慢浮现大众视野。

今天的高IQ是因为当年你爸抱的多?

常言道人生取决于性格,而性格又受家庭氛围影响。此前,一份《家庭中父亲角色的重要性》研究报告显示,爸爸与孩子间亲密的皮肤接触,尤其是拥抱能有效降低孩子的焦虑程度,提升情商和促进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父子间健康稳定的拥抱习惯是影响孩子自我认知形成和自信建立的关键因素。然而不幸的是,同时有数据调查显示,在中国只有不足15%的爸爸明确表示有拥抱孩子的习惯,且拥抱的姿势也不像妈妈或者国外爸爸那么亲近放得开,可见,中国爸爸不仅仅是“抱得少”,而且还“不会抱”。

“弱抱”幼虫正在侵蚀社会安全

虽然比起父辈,越来越多的中国父亲愿意投入亲子陪伴。但因深受孔子儒家“父为子纲”文化的影响,中国父亲会更注重建立亲子关系中的权威形象,而忽视拥抱等亲密互动,由此产生一种严肃的距离感,却恰恰因此使得父子间的爱意难以表达。从一份网络发起的调查资料显示:竟然有9成半的受访者都表示不愿和父亲谈论情感方面的问题,中国父子交流往往只能停留在“表面功夫”。而更令人吃惊的是调查指出这种不良的亲子关系正在慢慢的变成社会问题,缺少父亲陪伴拥抱的孩子多表现出孤僻、多疑、敏感、自卑等倾向,而儿童时期父爱拥抱的缺失,则可能会影响长期性格和社会行为,潜移默化的拔高犯罪率,社会影响不容乐观。

修复破裂亲子关系,社会各界必须充当粘合剂!

今日会出现全国热议中国爸爸“弱抱”的情况并非偶然,不得不考虑是否为亲子乃至社会关系出现病变的征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当婴儿呱呱落地,第一件事就是要接受父母的拥抱,这是人类最原始、最本能的需求。而中国传统中“父为子纲”的的文化却忽略了拥抱这一人类最原始的需求,长期如此处于不健康的亲子关系,必然会出现问题。所以中国社会目前最紧迫的需要就是拥抱理念的倡导,而这就需要社会各界都承担起这个责任。例如有一些企业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如高端洗涤品牌“好爸爸Kispa”长期以来一直提倡爸爸的高质量亲子陪伴,从去年联合全国妇联、中科院开展《家庭中父亲角色的重要性》的课题研究,开启好爸爸教室全国公益行。到今年全国范围启动好爸爸成长营,发起30分钟拥抱计划。通过一系列简单而富有深层含义的互动,去推动爸爸重新思考认知父子之间的关系。其公益理念及行动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但在中国爸爸“弱抱”社会问题如此普遍的情况下,还需要有更多类似组织或个人的参与才能够真正推动中国父子关系的改善。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