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提升大学生素质要敢于亮苦招

--------------------------------------------------------------------------------
点击次数:2169  发布时间:2015-7-13 10:42:34

 ■胡银根

  有人才招聘单位反映,当今大学生素质的主流虽然是好的,但不少人理论基础较虚、思维能力不强、实践能力弱、体质体能不强等问题也决不可忽视。这使笔者联想起平时观察大学校园问题中的担忧:时下一些学生的精神生活空虚无聊,学习动力不足,很少主动做预习做作业,经常旷课或睡懒觉,泡在网上游戏玩耍,散发着一种慵懒无拘的气息。

  笔者认为,解决这类问题必须对症下药。可以说,当今这类问题和现象存在的一个内在根源,就是学生求学中已普遍少了一种必要的刻苦拼搏精神,少数学生还直把校园生活当成文化公园。也因而,尽管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最质朴最有效的一个办法,莫如让我们尊重学生成才规律而亮出一些从严培养学生的苦招来!

  这里的“苦招”,是指学校为提升学生素质而采用的某些严格教育训练的方式或措施,也可以说是刚性要求学生刻苦拼搏的某些制度。当今,许多名牌西方大学十分重视用一些较苦的办法来教育训练学生,使学生深受学业考验,其寓意深远。显然,我们建议实施“苦招”的目的,也就是要使学生获得一些艰苦磨炼的滋味,在品尝“苦味”中不断有所感触,有所感悟,有所提升,最终成为创新创业所需的合格人才。

  首先,亮苦招培养人才,是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需要。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受教育者的素质不断发生目标性变化。从主观方面看来,要提高素质就必要主体不断作出刻苦的学习及训练,使心身不断获得进步和完善,其中大劳大成,小劳小成,无劳不成,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此乃人才成长规律之使然。以这一规律为前提,学校在人才培养中自觉创设相关的环境与制度来教育磨炼学生,使学生在其中不断获得教益而进步。这又是教育规律之使然。

  长期以来,这两大规律在许多情况下没有很好地得到人们的尊重,在大学校园,不少学生不能严肃认真地对待学习,管理者、教师也往往在严格教育方面作为不够,僵化、形式、浮躁之风延绵不绝,就这样,高校也自然难以培养出具有吃苦精神的高素质学生来。遵循规律要求采用一些严格办法来影响学生,让学生学会刻苦拼搏,这是中外高校办学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美国的哈佛、耶鲁、加州理工,英国的剑桥、牛津大学,我国民国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等,无一不是以严格培养学生而闻名世界的一流高校。可以说,重视用一些严格的办法来培养学生,这是办学始终不可放弃的有效之道,即便在高教大众化时代也是如此。

  其次,亮苦招培养人才,也是学校帮助学生预备适应未来社会环境的需要。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生活的参与者与建设者,必要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储备建设社会生活的能力。社会生活的本质在不同主体那里有不同理解,但在共同推进社会进步的进程中,社会生活的普遍本质必然充满创造与艰辛的色彩。面对未来创造艰辛的社会生活,许多家庭和学校为孩子所做的准备或练习都远远不够,有的还落入溺爱与代理的误区。大学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接,为使学生具有面对艰难及创造生活的能力,大学在培养学生人格与知识的过程中,必要重视学生刻苦拼搏精神的培养,要在刻苦拼搏之中来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意志,造就他们的才能,塑造他们的性格。也正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认为大学教育既是轻松快乐的,也应该是辛苦凝重的。大学只有帮助学生跨过刻苦磨练这一关,他们的素质才会是真正过硬,也才能真正体现培养者的责任。

  其三,培养人才既要敢于亮苦招,同时也要善于亮苦招。当今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大都平淡无奇,没有尝过前辈的那么多劳顿之苦,同时心中又或多或少地留下了应试教育带给的一些伤害。正因为如此,高校在选用一些苦招来磨砺学生时,事前必要作精心科学的设计,切实而适当地选好途径和方法,创造性地体现大学教育的特点。例如,本科教学可分接受性教学与研究性教学,为了扎实提高某些课程的质量,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与批判思维能力,我们也可以借鉴西方大学讨论式教学法来开展有我们特点的研究性教学,逼着学生在课前完成必要的阅读、思考、写作任务,使他们的思想变得充实紧张起来,作别慵懒习气。这样,课程的教学质量也肯定会发生较大改变。

  不过,着实从严教育磨练学生,必然会给教育教学平庸带来冲击。因而,这里还需要有学校制度的肯定和管理上的得力推动,不然,这合理的东西很容易被人们看成是一种另类。(作者系宜春学院教育研究所所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