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語文課,至少有一半,甚至一半多是不應該學的內容。”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的一番言論引發爭議,並從起初的語文教學領域不斷延伸。
教育是一個專業研究領域,同時又是一個幾乎人人都可以說幾句話的公共領域。這意味著隻要秉持客觀理性的態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對教育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事實上,一個健康的教育環境十分需要社會各界展開冷靜、理性的爭鳴。
在筆者看來,對教育問題的討論誰都有資格,無關職業,更無關身份。我們可以就具體的教育問題爭得面紅耳赤,但應該就事論事,而不應帶著有色眼鏡去看或者別有用心去揣測。總之,教育需要參與,需要建言獻策,對教育的批評和反批評實際是很平常的事。我們須知,在正常的學術批評和爭論中,教育才會向前發展,而教育之理在爭論中會越辯越明。
當前,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越來越發達的情況下,輿論場比較嘈雜。在喧鬧的聲音中,我們需要冷靜、理性地判斷,需要獨立思考。對於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我們該質疑的就質疑,該批評的就批評。一方面,教育專業人士應該積極參與熱點問題的討論﹔另一方面,媒體尤其是新媒體應該更多地關注教育問題本身,切莫娛樂化地、膚淺地關注發言者的身份。引導公眾全面、理性、正確看待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問題,匡正教育輿論,為教育營造健康向上的輿論環境,這是媒體應該履行的責任。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