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中国将推动各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

--------------------------------------------------------------------------------
点击次数:2834  发布时间:2015-1-13 14:17:06

 

“老师,我已经一个多月没听过普通话了,现在听到就头疼。”去年10月,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三台乡三台中学的学生,课后递给刚从北京去当地支教的余润涵这样一张小纸条。

  余润涵恍然大悟,为何暑假结束后回到课堂的孩子们,面对新老师精心准备的教学却兴味索然:三台中学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彝族,平时交流都用彝语,他们对普通话的理解比较困难,自然也提不起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民族贫困地区开展教育,让23岁的余润涵觉得“是一种挑战”。

  三台中学学生面临的窘境,是中国贫困地区儿童发展遭遇的诸多困难和挑战之一。在推行全面深化改革的当下,中国政府渴望通过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来缓解和解决这些问题,让广大儿童享受更多福祉,让贫困不再代代延续。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以健康和教育为重点,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680个县的农村困难家庭儿童给予从出生开始到义务教育结束的关怀和保障。

  “这是促进贫困地区儿童发展的关键之举,也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党国英说。

  根据发展规划,其主要任务包括新生儿出生健康、儿童营养改善、儿童医疗卫生保健、儿童教育保障、特殊困难儿童教育和关爱等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儿童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但总体上看,儿童事业发展还不平衡,城乡儿童“成长鸿沟”客观存在。目前,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儿童约4000万人,其健康、教育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党国英表示,当前中国不少贫困人群由于在成长阶段教育缺失,长大后难以拥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摆脱贫困。儿童健康和教育不仅是私人问题,也是公共领域问题。

  根据规划,中国将推动各地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的时间表、路线图,解决农村义务教育中寄宿条件不足、上下学交通困难、基本教学仪器和图书不达标等突出问题。

  余润涵选择阅读作为她激发学生兴趣的切入点。“工作一学期以来,我发现许多学生不喜欢上学,每年只有约40名学生考上高中,其中还有不少人放弃继续就读,选择回家务农或外出打工。”余润涵说,学生的“厌学”情绪一度令她感到苦恼。

  为了帮助孩子们“看见”外面的世界,余润涵尝试在班级成立图书角,这也让她收获意外的惊喜。

  “这里的孩子虽然不爱上学,但喜欢看书。我募捐了一些旧书籍、旧杂志,每次一放上书架,很快就都被借走。初中生里不乏一些调皮好动的孩子,但在阅读课上,教室里比平时要安静得多。”余润涵说。

  她认为,如果能及时培养儿童爱好阅读的习惯和兴趣,将来即使他们离开校园,也能具备基本的自学、思考能力,而国家层面的规划将为贫困地区儿童提供更多的保障。

  教育专家指出,对贫困地区儿童健康的关心是这一规划的另一大亮点。毕竟,拥有健康的体魄,是成为身心健康公民的前提条件。

  规划要求,改善贫困地区婴幼儿营养状况,倡导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扩大贫困地区困难家庭婴幼儿营养改善试点范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资金使用和食品安全管理;提高儿童营养改善保障能力,建立儿童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制度。

  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数据显示,中国儿童营养状况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儿童营养问题更为突出。农村地区儿童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为城市地区的3至4倍,而贫困地区农村又为一般农村的2倍。

  按照规划,到2020年,贫困地区5岁以下儿童生产迟缓率降低到10%以下,低体重率降低到5%以下,贫血患病率降低到12%以下。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辛涛表示,这是扶贫工作的继续深化,对儿童成长的薄弱地区、薄弱环节进行具体规划,在国家层面通过政策调控的方式,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贫困地区儿童成长的问题,这符合教育公平的本意。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规划落实的关键点是经费保障,建议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在基础教育方面加强省级财政统筹。

    来源:新华网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