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乡村教师感慨30年变化:乡村学校成乡村社会"孤岛"

--------------------------------------------------------------------------------
点击次数:2740  发布时间:2014-7-30 16:07:30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宋志芳和刘安元夫妻双双坚守寸腰小学

  “变味”的乡村学校 消失的乡村文化之魂

  ——透视新型城镇化下的农村教育(中)

  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能在放弃农村教育的前提下实现。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农村教育发展是当下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必须以系统性思维去定位农村教育,以前瞻性的眼光去规划农村教育,以统筹协调的策略去发展农村教育。

  如何既顺应农民进城的趋势,提高城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又要把农村教育办好,留住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石?农村学校的作用不容忽视。

  学校是乡村的文化中心,是一个村庄的未来之所在。留住了乡村学校,就留住了农村教育的根,就留住了农村现代化的希望,就留住了乡村文化的灵魂。

  乡村教师,曾是受人尊敬职业

  从1981年开始担任甘肃宕昌县临江铺镇张家庄小学校长,郭巨堂在大山沟里一呆就是30多年。早年间,作为村里仅有的几个知识分子,郭巨堂虽然清贫,却也受人尊敬,书教得有声有色,村民很认可。

  现在的张家庄小学是“撤点并校”的产物。2006年,县教育局将周边3个村子的学校关停,在距离3个村庄差不多远近的位置新建了张家庄小学,目前这所学校只有学生151人,还在逐年减少。

  郭巨堂还记得,自己刚参加工作时,村子里人气很旺,村民都还耕田种地,一到农闲时节,人们就会三三两两来到学校,和老师们谈天说地,聊国家大事,有时还聚在一起下下棋、打扑克;平时谁家有人来信了,都会到学校请老师念,并请老师代笔回信。

  那时候,老师们一到节假日,也会去村民家串门。代课教师王世明家离学校有几十里地,经常不能回家,每到节假日,他都会去学生家里做家访,每到一家,全家人围在王世明身边,谈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请教他如何回家指导孩子上学。

  在郭巨堂的记忆中,很长一段时期里,学校成了农村的文化教育中心,乡村学校的老师和村民的关系比村长还熟络,村民尊敬老师,老师也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好务,学校里有啥事,不用招呼,村民就赶过来了。

  乡村学校成为乡村社会的一方“孤岛”

  可近些年来,郭巨堂明显感觉到,学校和村民们之间的疏离感在加剧,逐渐沦为乡村社会的一方“孤岛”。除了几十个学生和几个老师,学校和村里好像没有任何联系,村民们也很少来到学校。

  村民一个个外出打工挣钱,盖了新房,日子越过越好,同时对学校和老师的认可和需求远不如前。如今的乡村,物质财富已然成了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唯一尺度,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到老家,不但不会来学校,见到郭巨堂,还会炫耀一番自己一年挣了多少钱,对他多年独守清贫当老师不仅不屑一顾,还不乏各种耻笑声。

  村民们陆续发家致富,乡村教师则一如既往清贫度日,二者的价值取向也渐行渐远,乡村学校和乡村社会之间的藩篱不知不觉形成。如今的张家庄小学,乡村老师很少走村串户,做家访的也寥寥无几,学校和村民已近乎两条没有“交集”的平行线。

  “学校是学校,村庄是村庄,完全成了两张皮。家长没人关心孩子的教育。”郭校长痛心地说。农民的钱袋子一天天鼓起来,老师们愈显清贫,不再受人待见,昔日热闹的学校也逐渐无人问津。一辈子献身山区教育,对于学校和农村社会关系的变迁,郭巨堂有着独特的洞察和切身的体会。

  无独有偶。笔者近日在甘肃省临洮县基层采访,农村学区教育工作者也有类似困惑。在临洮农村,随着年轻家长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学校已成为留守儿童的管教中心,家长把孩子放在学校,就放心去外面打工,对孩子平时关心很少,回家也很少进学校。如此一来,乡村学校和乡村社会的联系只剩下师生一条线,面对近乎空白的家庭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成了农村教育唯一的主角,而学校脱离农村社区,仅凭自身努力,要扛起农村教育的这面大旗,着实堪忧。

  从昔日乡村学校是乡村社会的文教中心,到如今逐渐沦为乡村社会的“孤岛”。被孤立的恐怕不仅仅是校园里的几个教师,而是农村社会在发展致富过程中对传统知识、乡村文明的漠视,这固然有学校关门办学的原因,更重要的或许是在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大潮中,乡村社会受裹挟后的无意识跃进和急功近利所致。

  农村教育既找不到过去的影子,也不像城里的教育”

  “现在的农村教育,都是参照城市学校,早已闻不到一点乡土味儿了!”提起农村教育,全国人大代表倪月红语气里透出几分伤感。

  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大兴镇兴泉村位于川滇交界处,用倪月红的话说,“一根烟的工夫就能从村头跑到四川攀枝花地界”。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兴泉村成了攀枝花的原材料基地。

  “依托靠近攀枝花的便利位置,我们村现在有20多家企业,每年产值超过10亿元,全村6000多人中,超过六成留在村里工作。村民们富了,但心里还是没有太多幸福感。”倪月红说,“主要原因,还是觉得现在的农村教育既找不到过去的影子,也不像城里的教育。”

  在兴泉村,从村主任到村支书,倪月红做了10余年村官。对于农村教育的衰落,他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据倪月红介绍,兴泉村是大兴镇政府所在地,下设24个自然村,最远的村距离村部约10公里。过去,村里有两所村小,每所约有300名学生,其中位于村部所在地的村小,曾是当地最好的小学,教育质量甚至超过不少县城小学。但是,前几年,两所村小合并到镇中心校后,比较好的教师都先后调进县城,学生也由过去的走读变成了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在校寄宿。

  “集中办学后,学校变了。过去,每到农忙,学校都会放一周左右的农忙假,让学生回家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现在,学校跟城里学校一样,除了上课还是上课。村里60%至70%的娃娃基本不参加农业生产了,甚至有的娃娃连田里种的庄稼都不能完全分清。”倪月红说。

  “农村学校的好传统,现在都丢失了!现在的农村学校和城市一样,相互比赛,看谁教的娃成绩好,谁教的娃考入县城重点中学多。至于以后娃们是不是快乐,能记起多少童年的乡村记忆,学校并不在意。”倪月红说,“我在想,农村教育为什么一定要办得跟城市一样?为什么就不能办得有点儿乡土气息呢?”

  “教育之于农村,并非单纯的教书育人。事实上,一所农村学校就是当地的一个文化高地。随着大量学生逃离农村,形成进城上学热,割断了农村的文化脉络。”倪月红对当下的农村教育表示深深的忧虑。

  富起来的农村更需要高质量的农村教育

  新型城镇化之于广大农民,是一个幸福的梦。“但是对于留在农村的农民来说,医疗卫生、养老和教育,是决定他们是否能安心留在农村的难题。在这三大难题中,教育首当其冲。”江苏省徐州市沛县草庙村村支书秦真岭说。

  “衣食无忧的农民们最关心的,还是子女就近能受到比较好的教育。”秦真岭回忆,前几年,发展种植业留住了草庙村几乎所有村民,外出打工的很少。然而,村民们觉得,家门口的学校少了过去的乡土味儿,师资水平和教学条件也与城市有差距。于是,相当一部分农民选择送孩子进城上学。

  2001年,有500多名学生的草庙村村小被撤并到了6公里外的镇区。村里唯一的学校被撤并后,村里陆续有些家庭将孩子送进县城学校。“现在村集体经济条件好了,可以给村民建设施,也可以给村民买医疗、买养老保险,但唯一无能为力的,是村里提供不了高质量的教育!”据秦真岭介绍,目前,全村小学阶段的孩子2/3在镇区中心校上学,超过一半的初中孩子在县城就读。

  “新型城镇化无论怎么发展,未来的农村还是离不开农民,只有办好农村教育才能让农民心安。”秦真岭说,“目前,草庙村正在筹建一所占地22亩的双轨制完小以及三轨制的省级示范幼儿园,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村民们今后在我们自己的田园上望得到山、看得见水,让孩子们在家门口的好学校接受教育。但是,这得依靠一批懂农村、爱农村的优秀老师。”

  安徽省太和县张槐村也是个富裕村,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富起来的村民希望子女能接受比家门口学校更好的教育。

  “但是,村里现在除了两所规模很小的民办幼儿园,只有一所闲置了好几年的村小!”据村支书徐淙祥透露,2009年前,村里还有一所占地10余亩、在校生400多名的完全小学,两年前,村小被整体并入中心校。现在,最远的孩子上学得走5公里。

  “学校合并后,村民们觉得孩子们上学远了,教育质量比不上县城学校,考试考不过县城孩子,所以,这两年村里几乎家庭经济条件稍微好点儿的,都把孩子送进县城上学。2009年前,全村为了送孩子上学而去县城的不到300人,现在,超过1500人!”徐淙祥说,集镇中心校现在虽然有1000多个孩子,但只有二三十位教师,如果在城市,至少得配备六七十位教师。这几年,学校几乎年年招聘教师,就是没人愿意去!

  “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三农’政策,不少农民还是喜欢农村,但他们最担心的,是农村学校不能给他们的子女提供更有质量保障的教育。所以,农民中的不少能人砸锅卖铁也要带着孩子举家进城。如果不把农村教育办好,不能把一批有经营头脑、懂技术的农民留在农村,我不知道,今后的农村,究竟是谁的农村。”徐淙祥说着说着,表情突然严肃起来,声调也一句高过一句。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启臻认为,“学校远离了乡村,乡土文化就无法传承。过去,乡村里发生的所有事情都会影响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现在学校的远离,使得乡村传统美德和文化对孩子们越来越陌生。”

  守住乡村文化的魂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村学龄人口不断减少,这是社会进步和人口迁移的必然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学校必然处于一个长时期的布局调整与优化之中。

  业内专家建议,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与优化,固然要考虑人口变动与迁移趋势,更要综合考虑以下要素:

  一是与农村社区建设相配套。农村学校布局规划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特别要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统一,让学校成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学校的教育设施,如教室、图书馆、艺术馆、体育馆可以在课余时间向农村居民开放,农村学校可以在文化普及、科技传播、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是要充分考虑乡村文化缺失带来的不利因素,有人群的地方就应该有教育,以往的村小或教学点实际上在当地还是一个文化的集散和传承的场所,村小或教学点的撤并,在一定程度上势必造成乡村文化的流失。

  三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一定要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办好更加适合农村孩子需要的教育,而不是让农村孩子被动适应工业化背景下的“大班额”教育。

  总之,对于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要着眼于我国城乡人口变动和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长远战略考虑,要与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相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相配套。

  可以说,农村学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和文明建设的灵魂,没有了农村学校,农村文化和文明建设必然走向荒漠化。

  学校从来就不是置身于社会之外的“孤岛”,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教育机构。过去的农村学校,既是村里的公共教育机构,也是村里的文化与文明建设高地。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发挥农村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农村的文化传播和文明传承。农村学校的教育设施,如教室、图书馆、艺术馆、体育馆可以在课余时间向农村居民开放。可以说,农村学校是新农村文化和文明建设的灵魂,没有了农村学校,农村文化和文明建设必然走向荒漠化。(半月谈网综合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政协网、华社等报道)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