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舆论旋涡中的高考加分何去何从

--------------------------------------------------------------------------------
点击次数:2555  发布时间:2014-7-10 15:56:46

 

 据报道,广受关注的高考加分造假事件有了初步结果,经初步调查,本溪市高中存在采取虚假手段为部分考生获取国家二级运动员等级证书等问题。目前,涉案人员已被立案调查,部分涉案人员已被采取措施。而在河南漯河市高中曝出的74名考生体育加分事件中,已有53人放弃加分资格,另外发现5名疑似有问题的加分考生。

  针对频频曝出的高考加分作假事件,教育部新闻发言人专门就此类问题进行通报,并表明教育部绝不姑息的“零容忍”态度。

  那么,高考加分政策到底该不该取消?该如何规范?本期我们约请4位专家直接回应高考加分作假为何屡禁不绝、加分作假究竟会带来哪些危害、高考加分到底该不该取消,如何让高考加分取信于民,发挥应有的作用等问题,以飨读者。

焦海洋 绘

加分要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自出现高考加分的尝试以来,社会上最为忧虑的问题就是,能否通过法律建设和制度完善,以保证任何高考改革的尝试都能按照正确的轨迹发展,而不至走入歧途。为此,教育部在2014年提出的高考改革方案以及相关原则中,特别强调制度规范的作用,并明确要严厉打击在高考中的弄虚作假行为。

  2014年是中国的教育改革继续深化、高考改革备受瞩目的一年。为此,许多地区都做好了思想、制度、政策的多方面的改善准备。进入到高考招生阶段,一些省市如期公开了所有加分信息,给社会、考生及诸多利益相关者更多的信任,体现了政府诚信和制度创新对高考改革的坚决支持;但也有些地区的相关人士利令智昏、顶风作案、造假谋私,将高考加分当作牟利的机遇,无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国家政策法规的严肃性。

  显而易见,对于高考的任何改革,不同的认识、目的、态度都会引发不同的行为和做法,其效果不仅事关广大考生的利益、政府的执政水平,更关系到我国的政策、法律及制度建设的权威性和可行性,关系到民众对改革的信任与支持。少数人之所以敢继续铤而走险,既说明他们缺少对国家政策法律的起码尊重,也说明现行的高考制度还不完善,惩戒不明,还有空子可钻。

 

  面对现实中出现的反面案例,我们应以积极的心态从中获得教益与启发,而不是简单地质疑高考改革的初衷,惧怕改革的风险。同时,也应深刻反思,对改革的推进给予更多有力的支持。要意识到像高考改革这样牵涉部门多、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环节较多的问题,仅有思想方面的理顺逻辑、目标方面的简单说明、规范方面的笼统规定,是远远不行的。因为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任何环节上出现的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改革效果大打折扣。

  比如,高考加分将涉及教育、体育、科技、民政等相关部门,需要有准确的说明作为依据,还需监管、监察等机构给予保障。设计或执行不力,很容易出现问题或漏洞。为此,推进这一改革尝试的过程,一定也是加强制度和法律建设的过程。在改革过程中涉及的每个环节及其对应机构,都应该明确责任、规范管理,不给试图牟利者以可乘之机。

  具体而言,要通过出台《考试法》或相关的立法,严格规范各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责任和权利,使试图违法者望而却步,同时细化与之相关的各种制度要求。如在各相关部门与社会之间,建立信息公开、联络通畅、查验方便、问责明确、惩处严厉的具体岗位职责,并通过政府传媒向全社会承诺,以便于改革的方方面面落实到位,从根本上增强全社会对改革的信任和支持。

  除了规范高考加分的外部关系,对于高考加分的具体落实者,如高中、大学和各地的高招机构,更应加强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将各类隐患遏制在萌发之前。在所有相关的制度建设中,信息的公开与社会的监督是最关键的,加强相关的通道建设,使之顺畅、有效势在必行。目前,从部分地区的积极尝试中,已看到希望和效果,这说明只要真正意识到高考改革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切实从积极的法律和制度建设入手,就可以为各种改革尝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使改革接近既定的目标。(程方平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利益驱使作假现象屡禁不绝

  15年前,我就见过高考“体育特长生”加分作假的现象。当时有一批学生通过“无线电测向”比赛获得加分资格,其中一位由于该项目成绩“特别优异”而获得“高水平运动员”的资格,竟加了50分,被名校录取。

  吊诡的是,这名学生平时并没有这方面的兴趣与能力。对此,有教师和学生提出质疑,但据说该学生家长是当地教育部门“有头有脸的人物”,而且“手续完备”,最后不了了之。

  因此,再看日前辽宁省本溪市高中和河南省漯河市高中“体优生”被查出作假的事件,总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高考加分作假看起来是个别学生目无法纪,违规操作,实则有着很成熟的运作手段,甚至很多考生就是这样一路走来。如果认真调查,还会发现作假加分的背后或多或少都有“钱、权”的影子,远非一般人能做到。有些学生的家庭本身就有体委、教育等政府部门的背景。

  而之所以频现高考加分舞弊事件,主因还是利益的强烈驱动,极大地增加了上大学和上好大学的几率。一旦被查,处罚力度也不高,于是“前仆后继”,作假者络绎不绝。因为按现行的处理做法,对于高考作弊的考生,一旦发现只是取消当年的考试资格;对于被替考的考生,被发现的代价是三年内不得参加高考;至于纵容作弊的监考老师和参与作弊的考生家长,也没有追究刑事责任。高考舞弊和高考加分作假的成本如此之低,导致一些考生及其家长甘愿触碰底线,违规事件屡禁不绝。

  需要看清的是,高考考生一般已满18岁,完全具有自主行为能力,其选择作弊作假或者带着作弊通讯工具走进考场,是违法犯罪行为,而不是简单的“犯错”,是应负刑事责任的。对雇请替考者,比较合理的处理办法是永远剥夺高考资格;在校大学生参与替考,应一律开除学籍,并负相应的刑事责任。对组织与参与作弊的学生家长和教师,也应一律追究刑事责任,严惩不贷。为了从根本上杜绝高考加分作假,对于那些放任违规违法行为的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也要追究责任。

  与高考加分有关的部门之间合作不够也是高考加分作假频发的原因之一。从现实来看,国家运动员的测试和发证是由当地体育部门负责的,科技类竞赛更多的是当地科协负责。由于部门之间沟通不畅或不够,加上学校鉴别有一定难度,只能“既来之,则安之”,为作假行为开了方便之门,有了空子可钻。

  另外,高考加分作假现象不绝于耳,年年被曝光、被查处却年年发生,也与社会文化有一定关系。从现实角度讲,相当一部分人觉得十年寒窗不容易,到了关键时刻考生作弊作假没什么大不了的,是一时糊涂而已。媒体对高考之苦之难过度渲染,也让公众多了一份恻隐之心,反而模糊了底线,淡薄了法律意识,这也在客观上纵容了高考舞弊和高考加分作假等行为。(吴非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附中退休教师)

 

 


—— 信息源自:中国教育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