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北京大学宣布启动“燕京学堂”计划引师生争议

--------------------------------------------------------------------------------
点击次数:2515  发布时间:2014-7-10 15:54:26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计划引争议,专题咨询沟通会9日举行

高校管理是一堂必修课

  7月9日,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一场气氛热烈的对话在北大师生代表和校领导之间进行,围绕的主题,是不久前北大宣布启动的燕京学堂计划。

  这个旨在“培养未来领导者的精英团队”的人才培养计划,自5月5日宣布启动以来,因选址、学科设置等问题引发了各方争议,尤其是不少北大师生的质疑,一度使得北大陷入“风口浪尖”。

  实际上,诸如燕京学堂的项目并非北大一家,北大所面临的问题,也在不少高校存在。对于大学管理者来说,如何从这场争论中思考和汲取有益于高校管理改革的内容,值得深思。

  燕京学堂计划的项目选址、学科设置遭质疑

  5月5日,北大宣布正式启动燕京学堂计划。

  根据官方介绍,燕京学堂为住宿制学院,是一个独立建制的教学科研实体机构。学堂将开设一年制的“中国学”硕士项目,包含“哲学与宗教”“历史与考古”“语言、文学与文化”“经济与管理”“法律与制度”和“公共政策”6个方面的课程体系,主要以英文讲授,部分课程仍会使用中文。2015年9月,计划第一届学生入校,其中包括65名海外学生、35名大陆学生,学生将获得全额奖学金。在教师的配置方面,从北大现有教师中联合聘任30人,从国内外公开招聘“杰出学者”20人,并邀请“国际顶尖访问教授”20人。同时学堂的选址被定在北大校内的静园六院。

  这样一项定位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开放、高端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计划”引发各方争议。质疑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燕京学堂选址静园的合理性,二是燕京学堂“中国学”的学科性质与设置的合理性。

  在此背景下,才有了9日举行的燕京学堂计划专题咨询沟通会,北大试图通过公开交流的方式消除误会。

  质疑者称交叉学科质量难保证,校方称有助于创新

  “中国学”的提法,是不少学者在沟通会上质疑的焦点。反对者认为,这样的交叉学科会不会削弱传统学科,培养出“四不像”学生:虽然知识面很广,但是对于某一问题的理解远远不能达到学术研究高水平的要求。

  北大历史系教授辛德勇以自己研究的中国古代史为例,学生需要花多年时间阅读大量古籍,学习中国古代的基本文化,才能更好地研究中国古代史。一年时间,对于绝大多数精通汉语的中国学生都不一定够,对于不懂中文的外国留学生来说更不可能。如果能将学习时间延长至3到5年,甚至像医学专业那样定为8年,那么“中国学”学科的设置才有意义。

  对此,北大校方在说明会上表示,目前国务院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没有“中国学”这个一级学科,北大拟在可以自主招生的二级学科下招生,其初衷是建立交叉学科,学位授予是看学生选课研究接近于文史哲中哪个学位。从理工科的交叉学科培养的经验来看,这样的创新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有促进作用的。

  保障师生知情权、参与权,完善高校管理是“必修课”

  信息公开、保障教师和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也是燕京学堂计划饱受质疑的另一原因。

  关于燕京学堂的选址,双方的争议颇为激烈。在沟通会现场,不少北大师生表示,静园六院是北大师生活动的重要场所,承载着大家的情感寄托,而校方将燕京学堂选址于此,此前并未广泛征求过师生意见,如此仓促决策不仅伤害师生情感,更损害了师生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对此,北大相关领导回应,关于选址问题,未来还可以再召开座谈进行商榷,目前最终方案尚未敲定,欢迎师生参与讨论。

  此外,此前有呼声希望学校能够广泛征求意见,召开更大规模的学科合理性论证,就学科的具体设置、教学资源的分配方式、课程与学制的设计、招生和人事聘任制度等基本问题,进行公开讨论与充分说明。

  对此,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表示,学校已经至少召开过十几次交流会,少至七八人,多则上百人。他还承诺,燕京学堂计划的相关工作今后还会继续努力,这样的交流会还会再开。针对燕京学堂计划的专门工作组也已成立,将吸收校内相关学科专业的专家学者。

  有学者提出,国内大学正在朝世界一流大学努力,而充分保证高校内的信息公开,确保师生的知情权与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都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大学迈向一流大学过程中的“必修课”。如果通过此次事件,能让我们的大学在信息公开、完善管理等方面再进一步,或许也是一桩幸事。


 


—— 信息源自:人民日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