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评教育的目的:把玩的时间还给孩子

--------------------------------------------------------------------------------
点击次数:2674  发布时间:2014-6-4 13:52:03

 

教育的目的有二:一是知识的传授,二是人格的培养。就知识而言,并非仅限于单一的来自课堂或者书本的知识,诸凡来自自然乃至社会的知识,无不构成学生学习的知识来源。一旦将知识社会化,就会给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带来诸多的裨益,使孩子成为心智健全的完整之人

  一个幼稚心灵的真诚呼唤

  儿子上小学了,做父亲的我,终于可以稍微喘一口气。每天晨曦微露,儿子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去坐校车上学,我的内心有的不仅是安慰,反而平添了一丝酸楚,甚至多了一份担心。果不其然。没过几天,儿子下午放学回家,就大声嚷嚷:“把玩的时间还给我!”

  孩子天真烂漫,正是多动、好玩的时候。在他幼小的记忆里,幼儿园里生活是多么精彩:早上,可以贪睡,不用起早;在幼儿园里,有的只是歌咏、游戏或者绘画、手工;回到家里,又可以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或者下楼找小伙伴们玩。至于星期六、星期日,更是休息、游玩的好时光,整日徜徉在公园、游乐园、电影院,尽情游戏。进入小学,一切都变了:早上,睡意未尽,就被大人叫醒;到了学校,有的只是上不完的课,上课不许做小动作,下课不能与同学闹着玩,甚至中午休息时间,也被禁锢在教室里,不能找别班的小朋友玩;放学到家,还有做不完的作业;好不容易盼到星期六、星期天,更是像赶场的明星一般,去参加名目繁多的兴趣班、培训班。反差如此之大,再加之来得突兀,孩子一时无法适应也在情理之中。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是发自一个幼稚心灵的真诚呼唤,大抵反映出儿童的率真个性与家庭、社会的期望形成了尖锐的冲突,值得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且加以深层次的反思。

  所谓的“爱”,不能牺牲孩子的天性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尽管学生、老师是教育的主体,但家长以及一切社会成员,无不是教育的参与者。应该说,孩子最为无辜,且处于弱势,缺少自由的选择权。处于人格成长期的儿童,自然最为可塑。时日一久,在学校、家长的强迫与压力下,孩子能够很快适应枯燥、繁重的学习生活,进而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家长眼中的“乖孩子”。但是如此之“好”与“乖”,恰恰以牺牲孩子的天性乃至人格健全作为代价。老师可能也很无奈。在片面追求升学率乃至各种违背教育科学的考核机制下,老师也失去了主动的选择权,不得不放弃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更为可怜的是孩子的父母。一句耳熟能详的“再苦不能苦孩子”,固然道出了父母的爱子之心,但是一旦将过多的希望转化为溺爱,甚至以强迫的方式让孩子接受自己给予的所谓的“爱”,那么与其说是对孩子的爱,毋宁说是一种“害”,其结果则是牺牲了孩子的天性。

  毫无疑问,家庭、学校、社会普遍染上了一种心理焦虑症,无不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甚至不惜揠苗助长。当然,这种心理焦虑症,并非孤立的个案,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甚至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在一个普遍崇尚“拼爹”且越来越缺少流动性的社会里,让普通人家的子弟失去了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自然促成了焦虑心理的滋生乃至流行。随之在家长群体中出现了心理分析学派所谓的“替代”之症,即家长因为自己无法上大学甚或上北大、清华,进而将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能弥补自己的缺憾。

  更有甚者,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之论的流行。究此论的始作俑者,实在是贻害无穷。但若仔细想一想,倒是与若干年来某种“教育产业化”的论调遥相呼应,甚或已经成为其张本。

  需要对“玩”有一个重新的认知

  尽管社会的焦虑如此,但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当然不能人云亦云,随风波流转,而是应该独裁以卓识灵心,自出机杼。面对孩子们的大声呼喊,理应作出适时的回答,甚至主动的身体力行。那么,如何解决儿童个性与社会期望的冲突?我觉得回到“寓教于乐”不失为一种理智的抉择。这句话绝非老生常谈,而是先贤智慧的结晶。假若改用较为通俗的话语,就是让孩子快乐学习,简称“乐学”。乐学一说,并不高深,说白了就是不要把孩子禁锢在家庭或学校的教室里,而是让他们回归自然、社会。显然,这不是“圈养”,而是“散养”。圈养固然可以速成、速长,但并不茁壮,而且被养者并不愉悦;散养固然生长缓慢,却是孩子快乐成长的必然归宿。

  这就需要对“玩”有一个重新的认知。尽管古人留下了“玩物丧志”的训条,但并非绝对的真理。从某种程度上说,“玩物生知”也未尝不可。一方面,让孩子们回到自然,多识草木鱼虫鸟兽,在与自然的亲近中,培养他们认识与了解自然;另一方面,让孩子们回归社会,并非是让他们变得世俗,而是希望他们通过与社会的接触而增添社会知识,不再成为一个“小学究”。其实,教育的目的有二:一是知识的传授,二是人格的培养。就知识而言,并非仅限于单一的来自课堂或者书本的知识,诸凡来自自然乃至社会的知识,无不构成学生学习的知识来源。一旦将知识社会化,就会给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带来诸多的裨益,使孩子成为心智健全的完整之人。

  时代在变,教育理应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在此过程中,作为家长和社会群体一员的我们,当然不必过多地沉浸于自己过去的乐学生涯,而大发“一代不如一代”的“九斤老太”式的悲观之论。但既然孩子们已经提出了索回玩的时间的诉求,那么我们只能顺应他们的呼声,把理应属于他们玩的时间还给他们,让他们不但成为新兴知识的占有者,更是阳光、积极上进的健康人。(陈宝良 作者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 信息源自:文汇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