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媒体盘点高校校长卸任后去向:49人步入仕途

--------------------------------------------------------------------------------
点击次数:2742  发布时间:2014-4-10 8:56:44

 

李培根:19个遗憾截图

  李培根:19个遗憾

  3月31日,“根叔”李培根以一场内含19处“遗憾”的离职演说,告别自己的9年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时光。就在华中科大学子关注“根叔”卸任后去哪了时,几天后的4月2日,他出现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讲台上,与学生闲话“人格培养”。

  教育部一年来调整了多所部属大学的领导班子,李培根只是卸任校长中的其中一员,他们当中,有的当起官员,有的回到科研、教学岗位。

  校长卸任后都去哪了?近日,新京报记者梳理116所“211工程”高校,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卸任的校长履历,发现共有49名校长卸任后,曾担任党政机关、军队、科协、人大、政协等部门领导干部。

  去向1

  校长卸任后出任部长

  就像国外屡次出现大学校长被任命为“内阁部长”一样,国内高校校长也多有调任中央部委的。万钢调任科技部部长,便是其中典型案例。

  作为我国著名汽车领域专家,有海外留学、工作背景的他,回国后,就被聘为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总体组组长。

  科学家身份之外,2004年7月,万钢还出任同济大学校长。不到3年,已是致公党中央副主席的他,又被任命为科技部部长。

  这种“专家校长”从政,在法律、科教等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尤为明显。

  徐显明被央视《东方之子》评价为平民法学家,据其同事回忆,在2003年修宪之际,尚是中国政法大学校长的徐,力主推动“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入宪。

  去年10月底,他的新身份正式公布——中央综治委办公室专职副主任。

  而如果追溯至2000年前,还有原华东政法学院(现华东政法大学)院长曹建明调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直至成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案例。曹曾走进中南海,为中央领导授课。

  教育部目前共有10名部领导,其中便有2人有高校校长经历,分别是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的袁贵仁部长,和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的郝平副部长。

  去向2

  “转战”地方开启仕途

  力推本科教学评估、京剧进校园等政策的前任教育部部长周济,也曾担任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只不过,在他调任中央前,曾有一段“转战”地方党政领导的经历,这也是不少高校校长从政的现实路径。

  不过,周济校长生涯后期,即已是湖北省委常委、科技厅厅长,卸任校长,一番调整后,成为武汉市“院士市长”仅118天后,便赴任教育部副部长。

  周济离开高校时,已是55岁左右,但王忠民等人卸任校长时,还未到50岁。

  那时,王忠民只有41岁,便由陕西“211高校”西北大学,转任陕西省政府秘书长、办公厅主任,3年后,调任安康市委书记,主管一方“历练”一年后,便来到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直至副理事长。

  曾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正部级)的金炳华,48岁卸任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时,也是先到地方宣传部担任部长。

  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这些高校校长,卸任后基本是先“就地”在高校所在地党政部门任职,后调任中央。

  “学术明星”陈章良是其中的例外,他曾获得“小诺贝尔奖”之称的“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在担任5年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后,2007年,他离开北京,远赴广西,担任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去年,52岁的他当选中国科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去向3

  留校治学完成学术专著

  在高校内部,一部分高校校长也转任学校党委书记,与新的校长搭班,继续管理学校。这些人中,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韩震、华中师范大学马敏、西南财经大学赵德武、西北大学乔学光等人。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江树人在2002年时,被任命为该校常务副校长,而广西大学原校长唐纪良在2012年,调任该校正厅级调研员,保留正厅级待遇。

  卸任后的校长,并非都选择从政,实际上,在官方任免决定中,更多的校长是因为年龄原因到任,而非因“另有任用”、“工作需要”等原因调任官员。

  他们当中,多担任名誉职务,如名誉院长、校长,或被聘为顾问,还有的在中国职业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等协会任职。

  另有部分校长卸任后返回教职,潜心治学,曾在1994年至2003年期间,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王大中院士就是其中之一,他卸任后成了《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反应堆》的第一完成人,并借此荣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中国人民大学老校长李文海在卸任后,也醉心于学术研究,2012年8月,还出版专著《清代官德丛谈》,直到临终前一天,还完成了学术论文《<聊斋志异>描绘的官场百态》。

  ■ 专家观点

  校长卸任后去向应多元化

  在程方平的印象里,中国高校校长卸任一般会发生在两种情况时,一是年龄到任,二就是工作调动。

  程方平曾担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部主任,长期关注高校人力资源问题。

  程方平以前也和一些大学校长聊天,听到他们抱怨自己并不适合高校管理岗位,“但潜台词是级别已经上去了,就硬着头皮干下去。”

  “这是咱们国家的体制问题,只要不犯大错误,就下不去。”程方平说,像美国高校的校长,很多在卸任后,就回到教学科研岗位,看起来挺平常的举动,但在中国就难了。

  行政级别成了他们的束缚,“很多有科研潜力的人当上校长后,觉得自己不适合,但没法回头,被套上了。”

  程方平感觉,近些年,随着副部级高校的先后确立,这样的问题愈发严重。当校长成为副部级干部,就需由中央任命,而一般地方高校校长也由上级任命。

  现在很多高校校长在卸任后,纷纷到协会任职,而那些协会在他看来,多具备官方色彩,被称为“二政府”,不利于挖掘卸任校长的潜能。

  程方平认为,校长卸任后去向应更加多元化,一些文科高校校长可以转而成立第三方督导,利用自己多年的管理经验和理论知识,监督、促进政府管理,而一些适合做管理的校长还可到企业发展,还可有部分公立大学卸任校长到民办高校担任校长,促进高校生态的平衡发展。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