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教育调查:教育形象现状总体趋好

--------------------------------------------------------------------------------
点击次数:4423  发布时间:2013-4-15 11:24:36

 

  各行各业因其独特的历史使命、理想追求、工作性质和行为方式,逐渐在公众心目中形成了行业形象,形象问题至关重要,关系自身信心和社会认可。教育形象是最受公众注目的行业形象之一,其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和教师的形象,历来以“社会净化器”和“安贫乐道”的评价赢得社会的尊重,以致人们用象牙塔、社会良心和春蚕、蜡烛、园丁来比喻与颂扬。但教育界并非世外桃源,也受到经济发展、政策导向、公众认知、媒体宣传、社会风气等因素影响,局部出现过度行政化、市场化倾向,也有庸俗、低俗、媚俗表现,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困扰着教育形象,引起社会非议,虽经治理仍有起伏。60多年来,随着世风变化,教育形象走过了一个“W”形历程,在社会热点中呈现出“M”形走向,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和国家形象,对此应高度重视,需要认真分析引发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凝聚共识,增强合力,坚持方向,坚守底线,树立风清气正的形象,发挥好政府主导责任,发挥好社会支持作用,发挥好学校重要责任,发挥好教师主体责任,沟通大众媒体,善待社情民意,强化教育的精神力、执行力和感知力形象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中国教育梦想。 

  教育形象是社会百业形象的缩影,反映着社会变迁和时代要求。许多问题启迪于家庭,发育在学校,发难于社会。教育形象是社会公众对教育行业的总体印象和综合评价,具有较为确定的价值取向和鲜明的特征,涉及教育自身的威信和声誉,关系到育人环境的优劣和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教育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同时也是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的重要标志。在公众的传统印象中,教育是高尚的事业,学校是知识的殿堂,教师是神圣的职业,教育形象总是和学校的形象与教师的社会声望紧密联系。

  管行业必须管形象,管形象必须管行风,管行风必须管校风、教风、学风。全国50多万所学校,1700多万名教师,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位教师都是教育形象的代言人,都有责任维护和提升教育的良好形象。

  教育形象在变中有进

  新中国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教育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推进了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得到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学校是社会的净化器”,“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这些评价反映了社会大众寄予校长和教师的期望与信任,偶尔有不和谐的音符,也不能磨灭绝大多数人对学校和教师的尊重。

  (一)教育形象现状总体趋好

  教育形象是政治形象、经济形象、文化形象、精神形象的四位一体。教育问题关系国计民生,人人都是教育的利益相关方,人人都是教育家,人人都是批评者,评价教育既是主观感觉,又有客观认识,既有共同看法,又有个体差异,既有时代特点,又有发展特性。

  社会舆论是一面镜子,群众意见最重要,他们的认可、赞扬、美誉是教育形象的最好反映,口碑比奖杯更有价值。通过民意调查,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听民言、知民愿、解民忧、顺民意,使主观感觉客观化、零散经验系统化、混杂信息精确化,畅通了群众的诉求渠道,准确了解到社情民意。

  一是教育满意度上升。2010年,据腾讯网和人民政协报联合调查显示,社会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满意度达到73%,认为这是一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指导性文件,不回避矛盾和问题,有许多亮点和创新点。2011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清华大学的联合调查显示,群众对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达78.3%。

  二是教育行风评议良好。由政府组织的行风评议活动深入开展,涉及各行各业,每年参加行风评议的各界群众达6000万人。2011年,教育部首次采取第三方评价教育行风建设,72.7%的受访者认为好或比较好。

  三是群众投诉量减少。2011年群众对教育问题的反映比2010年下降12.4%,其中涉及乱收费的反映下降39.4%。是年,国务院信访局和国务院纠风办分别收到关于教育乱收费问题来信109件和234件,分别比上年下降37%、6.77%,全国1188个县区市实现零投诉,占全国县区数的41%。

  四是案件发生率下降。2004年,仅山西省教育系统纪检监察部门就受理群众举报2392件,共立案491件,结案439件,涉案人数453人,其中受到党纪处分97人,政纪处分322人。2011年,全国教育纪检监察系统共立案3349件,结案3133件,2903人受到处分;查处和纠正违规问题771件,涉及金额5.09亿元,处分3696人。

  (二)教育形象在曲折中好转

  教育形象从解放初期的光荣形象到“文革”的重灾区,从改革开放的先锋到市场经济的失落,从经济建设的基础到社会建设的重点,走过了一条“W”形的曲折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甩掉了政治上“臭老九”的帽子,逐渐从妖魔化中走出,成为受社会尊重和羡慕的人才,从事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高尚职业。

  一是形象上升期(解放后到“文革”前)。新中国,教师永远不会失业,教师被赋予春蚕、蜡烛、园丁、灵魂工程师等尊称,全国模范教师史瑞芬和毛泽东主席共进晚餐,全国首批特级教师霍懋征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国宝”。

  二是形象下降期(“文革”时期)。“读书无用论”泛滥,“白卷英雄”、造反派和“大老粗”成为时代英雄,“两个估计”使教育跌入深渊,学校成为阶级斗争的阵地,教师被戴上“臭老九”的帽子。

  三是形象上升期(20世纪80年代)。“尊师重教”家喻户晓,春蚕、蜡烛再度被人们记起,奉献、付出重新成为主流,教育被国家列入优先发展的行业,教育形象受人尊重,教师节和教师法让教师完成了从“臭老九”到知识英雄的蜕变,当教师很光荣,是件自己自豪、别人羡慕的事,许多有志青年纷纷投身到教师行列。

  四是形象下降期(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从政治课本走入现实生活,“脑体倒挂”明显,教育经费短缺,教育陷入困境,教师被“妖魔化”,关于教育经费少、负担重、评比多、扩招猛、向钱看的负面新闻越来越多。学校和教师队伍面向市场了,有的学校招收择校生,有的学校破墙开店,部分教师自主流动,转行下海成为时尚,部分教师有偿补课。

  五是形象上升期(新世纪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建立,全国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公办普通高中全面实行“三限”政策;高校招生实施“阳光工程”;全面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纠正、废止了一批违背国家教育收费政策的文件规定,仅2003年,各地即取消教育违规收费项目2800多项,降低收费标准1300多项,涉及金额18亿多元。这些措施提高了公众对教育的满意度,2006年,据盖洛特等开展的“您心目中的教师形象”调查,大多数人对教师怀有深厚的感情,知道教师节的意义,并会付诸行动表达尊师之情。这都说明,经过了数次阵痛,教育形象回归本位。

  (三)教育形象在社会大环境中逐渐改善

  一些行业以职业特权牟取私利等不正之风时有出现,这种消极腐败现象,严重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引起群众强烈不满。1990年3月,党中央作出《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成立,纠风工作步入制度化轨道。教育逐步成为与医疗、住房、物价、食品安全、社保、就业等一样热门的话题,这些与百姓民生紧密相关的话题有无限的生命力,在治理和惯性之间此起彼伏,总体上走过了“M”形曲折道路。

  一是教育热点沉寂期(解放初至“文革”前),社会关注着政治斗争、干部腐败、走后门等现象,教育形象正面,教育问题沉寂。

  二是教育热点治理期(“文革”时期)。教育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热点领域,高考废除,学校停课,教师受批判。

  三是教育热点沉寂期(20世纪80年代)。治理重点是一些权力部门和具有行业垄断性质的社会服务部门,重点解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问题,吃拿卡要问题,“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问题,“三乱”(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中小学因片面追求升学率而遭受社会非议。

  四是教育热点升温期(20世纪90年代)。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问题暴露最尖锐时期。教育与医疗、住房、司法等部门成为社会治理的重点领域。一些地方乱收费的项目达25种之多。据2001年底两家调查机构对京、沪、穗等三市的调查,54.3%居民认为教育收费增长过快,超出半数以上居民的承受能力。其中北京两项指标遥遥领先:50.8%的小学生家长交过择校费,人均交费4767元,与大学生学费标准持平,相当于同期全市职工年人均工资的1/3。

  五是教育热点降温期(新世纪以来)。2002年8月,国家计委公布上半年价格举报情况,教育乱收费在各类举报中居首位,超过了对药品及医疗服务价格、房地产价格及物业管理乱收费等的举报。通过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如2006年全国免除农业税;2007年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构建社会保障网,2008年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奠定了教育热点降温的基础。2010年,中宣部理论局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从影响百姓生活的诸多问题中梳理出“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怎么看就业难”、“怎么看看病难”、“怎么看教育公平”、“怎么看房价过高”、“怎么看分配不公”、“怎么看腐败现象”等7个社会集中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问题已经缩小到公平领域。在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关于2011年纠风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中,7项主要任务教育名列最后,主要针对中小学办学规范问题。综合新华网、人民网等组织的“2012年两会调查”结果发现,网民最关注的“五个热点话题”分别是:社会道德建设、食品安全监管、缩小贫富差距、房产市场调控和加强反腐倡廉,教育话题逐步淡出。

  教育形象在地方发生了实质性变化:2001年,沈阳教育系统的群众满意度在被评议的30个重点部门中排名倒数第一。经过整顿,曾连续3年在全市行风评议中排名末位的沈阳教育系统,一跃成为全国教育行风建设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习的典范,群众满意率从2003年的63.1%上升到2006年的90%,群众投诉举报率下降了92%。青海省教育系统在政风行风民主评议测评排序中,多年处于行业管理类后三位,一度是群众质疑最多的行业之一;经过治理,2008年,教育系统排名跃到第四位;2009年再跳到第二位,2010年位居行业管理类第一位,2011年蝉联行业管理类第一,行风建设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 信息源自:中国教育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