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从事与留学教育相关的工作,笔者有很多机会出国考察院校,从我这个“老海归”的角度看,国人早已从早期靠开杂货店、洗衣坊或在餐馆打工在国外立足,到如今大部分通过考入国外名校而留洋。留学群体越来越大,前所未见的“新闻”却也层出不穷,捡些记忆深刻的“所见所闻”,希望给后来者一些启示。
从国外“简陋”的大学校门说起
在留学前先实地考察学校,渐成流行。但你是否有这样一个疑问:国外大学的校门大多很“简陋”。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校门就是一堵矮墙,美国哈佛大学的校门就是一扇小铁门也可以说,这些门仅是“学校入口”之一,许多大学甚至没有“校门”一说。为什么这些大学对校门如此不待见?这其实与学校的育人理念一脉相承。在院校看来,没有校门的学校与城市融为一体,学生走在校园里,也走在大街上,走在小镇上,走在社会里学校实则鼓励学生始终有了解并参与社会的意识。
这种“参与感”贯穿学习始终。走进国外院校,你会发现图书馆、咖啡室林立,这是外国学生学习看书最多的地方学校的氛围是通过在公共空间里学习,促成合作意识、思想碰撞、相互影响。不过,中国孩子更爱一个人关在宿舍里看书,学习方式的差异让他们起初很难融入群体,这是需要适应的,尤其是研究生,你会发现同学们喜欢在酒吧里讨论论文,喝着啤酒,大家七嘴八舌,激烈地争论,美妙的点子也在这里产生。
在国外院校里,当你的成绩达到中上水平,通常会被鼓励去参加学生会、社会活动,这也是用人单位在评估毕业生时看重的。其中,社团是不得不说的校园活动,在不少学校甚至拥有上千社团,每年开学季招募新团员时,“千团大战”蔚为壮观。如果你能组织一个社团,并且追随者很多,这说明你的领导力很强,这无疑会成为就业的加分项。
“清华大学”,清一色华人大学?
最后,说说选择学校的门道,这是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名校并不适合所有人,这句话大概许多家长都听出老茧了,但你们是否知道这样一个现状:对国人来说比较有名的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在国外华人圈里被戏称“清华大学”清一色华人大学,华人孩子扎堆申请。事实上,这样的“名校”还有不少。
长期以来,家长们在选择海外学校时有三个铁打不动的标准:大城市、市中心、好学校,以美国为例,波士顿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站,因为那是大城市,那里有哈佛、耶鲁;如果去不了波士顿,纽约是第二站,绝对的大城市;如果纽约也不行,就去加州,那里有阳光,也有斯坦福和硅谷。这个想法在美国《门户开放》报告中有关中国学生留学分布图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此定向思维的劣势在于更为激烈的申请,更为激烈的学习、更为激烈的就业。并且,事实上即便有中介可以将孩子的申请材料包装得很好,把他送入名校,紧接着的故事并不一定圆满,孩子未必跟得上,久而久之被边缘化,甚至可能产生严重的自卑与抑郁。
每个孩子的自律能力、学习能力是不同的,择校并非一定要“名气”,而在于是否能在四年之后习得从容有尊严的生活能力。有的孩子适合在市中心学习,如果你在伦敦学习,位于市中心的伦敦政经学院可能就在你的学校隔壁,当年的你或许没有能力考入这所学校,但市中心学校相对集中,你可以去类似这样的好学校听讲座、蹭课。市中心的学校比邻金融区,如果你恰巧学的是商科,你可以有许多实践的机会。并且,市中心的相邻学校会有学分互认协议,你有机会在下一阶段学习中转入更为理想的院校。当然,也有的孩子在“城乡接合部”学习得很好,在那些地方藏着许多好学校,比如伦敦远郊剑桥镇上的剑桥大学,加州海岸边的斯坦福大学,因为创始人斯坦福先生通过在农地上赚钱建造了这所西部名校,它又被称为“乡村俱乐部”。
我们并不否认名校的价值,尤其在这么多年送了许多孩子出国,有十分优秀的,但也有按普通价值观不算优秀的,但他们有自我的追求,并获得了幸福与人生财富。人生是一个长跑,需要后面的不断努力和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