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全国科普日:让青少年担当起科学传播者的角色

--------------------------------------------------------------------------------
点击次数:2640  发布时间:2012-10-9 10:14:37

 

  今年,以“食品与健康”为主题的全国科普日活动落下帷幕。在为期一周的科普日里,全国组织开展了5200多项主题科普活动。从校园、社区到乡村,从在校学生到社会人员,上亿国人在此次全国科普日中一享科普盛宴。 

  内容和形式紧贴群众需求 

  怎样清除蔬菜上的残留农药?如何鉴别注水鸡鸭肉?中老年人营养膳食有何窍门?真假食品药品如何分辨……这些关乎群众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的问题在今年的全国科普日活动现场随处可闻。 

  安徽开展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的“五进活动”;新疆以科技民生为切入点,进一步让科普活动进军营、进侨乡、进劳教所、进宗教场所、进景区;宁夏则通过“科普村村行”、“生态移民村科技服务培训讲座”和“地头田间科技咨询服务”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科普活动,将乡民们急需的农业科技知识送到他们的家门口。 

  各地还开展“科普大篷车联合行动”,以灵活机动的方式将科普送到各个角落。乌鲁木齐的科普大篷车载着护理学会、环境保护协会的科技工作者以及食品安全知识3D科普展板,开进当地企业,给企业职工和周边社区居民带去健康咨询以及食品安全和绿色消费知识;福州科技馆将科普大篷车开进社区,带来的科普互动展品很受孩子的喜爱;湖南的科技工作者将7台科普大篷车分别开到长沙、株洲、双峰、慈利、祁阳、城步和绥宁的田间地头,向农民群众宣传科学、无公害的农产品种植技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青少年热情参与科学传播 

  青少年不仅是科学的接受者,也是科学的传播者。全国科普日期间,不少青少年就担当起了科学传播者的角色,热情地参与科普活动。 

  北京科学嘉年华是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的重头戏,20个国际科普组织与82家国内科普机构带来的204个互动科普项目,在为期5天的活动中吸引了5.6万参观者。参观的大多是青少年,为他们服务的也大多是青少年,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等高校的100余名学生踊跃地参加了本届嘉年华的志愿服务,他们与国际科普工作者一同指导前来参观的孩子动手做实验。 

  在北京农业大学科普开放日活动展区,担任讲解员的大都是在校学生,他们流利熟练地向参观者讲解各类科普知识,而一群来自北京育才学校的小学生们,更是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注意。“奶茶有‘奶’吗”、“萝卜喝水”、“VC哪去了”等活泼有趣的展示活动,让人眼前一亮。 

  “萝卜喝水”展区里,一位上小学四年级的小女孩手拿插着两根试管的白萝卜,往试管里分别注入白开水和碳酸饮料,一段时间过后,白开水被萝卜完全吸收掉,但饮料很难被吸收。小女孩讲解道:“人体的细胞结构和萝卜很相似,饮料不能被萝卜完全吸收,人体也一样。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有浓度差时,细胞就会失水或者吸水。口渴时如果喝饮料,细胞外液的浓度高于细胞内液,水就会从细胞里跑出来,所以越喝越渴。如果喝白开水,细胞外液的浓度低于细胞内液,水就能补充到缺水的细胞里,这样才会真的解渴。我们要多喝水,少喝饮料!” 

  高校在科普中的社会担当 

  高校蕴藏着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最为丰富的人才资源,在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活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要把这一优势进一步发挥好。尽管高校有着如此优势,但在科普中的角色和作用却一直没很好地表现出来,藏在深闺人未识。作为今年全国科普日的系列活动之一,高校科普开放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全国197所高校向所有社会公众敞开大门,开放实验室、实践基地等科研设施,开展科研成果专题展览和科普影视展映,举办高校名师科普讲座和交流活动等。高校以如此积极的姿态和开放的心态承担起科普任务,受到众人的一致肯定。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徐延豪认为:“在全国科普日期间开展高校科普开放日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高校对科教和科普的引领作用,促进科研教育资源转化为科普资源,实现开放共享,促进科学理念创新文化的传播和科技知识普及。” 

  “高校的社会责任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比如将知识转化为产品直接造福于民,但知识必须变成公众的行动才会于他们有利。科学研究无限深入,就像云端的高山,但公众的不科学习惯却越积越多,成了另一座高山,两座山之间有一个巨大的隔阂,需要一座沟通的桥梁,科普就是这样一座桥梁,高校有责任搭建好这座桥梁。”中国农业大学范志红副教授说:“高校要促使社会公众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种社会责任是高校应该承担且承担得起的。”

 


—— 信息源自:光明日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