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上午9时50分,安阳市特殊教育学校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一位老师站在红旗下面做着手语,20余名视障和听障学生有的唱歌,有的用手语比划着,让整个开学仪式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在队伍的一旁,10多个幼儿园的儿童由于听力和发音有困难,他们一个个面面相觑,而刚刚进入学校第一天的3岁女孩儿裴小静始终闷闷不乐,同伴咿咿呀呀和她玩耍,她却蹲在地上一言不发。
开学仪式结束之后,学校老师用手语告诫听力和语言存在障碍的学生,不要在国旗杆旁边玩耍,也不要到鱼池里玩水,以免发生意外。用手语表达,这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不是太难的事情,但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却要困难多了。
特教学校一年级新生有17名,都刚刚入学,对于手语,他们基本一窍不通。“在旗杆旁边玩耍,不好!”老师郝智丽站在每一个学生身旁,一边大声说着,一边皱眉摆手,告诫孩子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看到老师不同的手势和表情,几个学生一脸迷茫。郝智丽只得一遍遍重复着自己的表情和动作,直到每一个学生都点头为止。
17个学生,老师点名却要用半个小时的时间。每叫到一个学生名字,郝智丽就做出一种手语,告诉那个学生是在叫他,并强化对方的记忆。点名过程中,很多学生在老师叫出自己名字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都会反应过来是叫自己。但叫到“吴勇”的名字时,却始终没人举手。“你叫吴勇,老师在叫你,知道吗?”在叫出第十遍却依然无人作出反应之后,郝智丽来到一个男孩儿身旁,告诉他自己是在叫他,男孩儿才嘻嘻笑着反应过来。
拿课本,摆放文具盒,拿习题本……语文课堂上,郝智丽一边示范着,一边让学生们拿出需要的学习用品,学生们做对了,她就笑着竖起大拇指说声“好”,并在对方手上贴一朵小红花,如果做错了,她就摇头摆手说“不好”,并一遍遍提示对方拿出正确的文具,直到对方做对了,她就笑着说声“好”鼓励对方。整个课堂,郝智丽一直示范着拿课本、削铅笔、拿文具的动作,并强化着“好”与“不好”两个最基本的手语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