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高考新闻:江苏一成多应届毕业生尚未就业

--------------------------------------------------------------------------------
点击次数:3375  发布时间:2012-8-25 9:25:51

 

  江苏52.6万应届毕业生尚有12万人未就业

  眼下正值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2012年江苏省普通高校共有52.6万应届毕业生,目前约有12万名左右离校毕业生尚未就业。这些毕业生的“饭碗”为何还没有着落?

  “工作搞定了吗?”8月20日下午,记者QQ江苏省一所本二高校新闻专业应届毕业生乐欢,回答是“还没有”。问及原因,小乐说其实自己已在一家公司做了一段时间行政工作,因为感觉没劲,又离开了。

  “为什么干了一阵不干?是薪水不高吗?”记者追问。“月薪在2000元左右,主要是没有多少事情可做。”小乐告诉记者,全班38个同学,找的工作跟新闻专业相关的只有三四个人。

  据了解,所学专业“销路差”或“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是造成一些应届生“毕业即失业”的主要原因。

  毕业于苏南某科技大学的王蓉蓉正在家待业。小王在大学里学的是教育技术学影视制作方向的专业。“这个专业学习内容杂而不深,毕业生做什么工作的都有。”

  王蓉蓉告诉记者,毕业后求职这段时间里,去过招聘会,在网上投过简历,亲戚也帮了忙。可是,投给好公司的简历都如石沉大海,通知她面试的公司又觉得不如意,所以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

  一位文科毕业生告诉记者,比起理工科毕业生,文科生找工作更难一些,除了考公务员,就只能做一些文秘类的工作,工资一般都比较低,销售类工作倒是不少,但大部分女生不想做。“关键在于空有一张文凭,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再就是可能还没有从学生思维中跳出来,工作干了一段时间后觉得好累,但换了一份轻松点的工作后又觉得无聊,工资也低,纠结啊!”

  王玥明是南京某财经学校财会专业应届毕业生。说起找工作的事,小王感叹:“难啊!财会方面的工作基本都要求有工作经验,我们专业的同学大多数没做专业方面的工作,就业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就在一部分毕业生苦于工作难找的同时,一些用人单位也在为招不到合适的人头疼。入选南京“321计划”、刚刚落户南京化工园区的海归博士王晓宾,正在为自己的新公司招兵买马。“目前实验室、办公室正在装修,最紧迫的就是人员到位。”王晓宾感言,拿出来招聘的采购主管、销售、实验员、产品开发等岗位,对求职者要求并不高,薪水也比南京市场上略高一些,找工作的硕士、博士也不少,可是符合要求的少之又少。“问题主要出在毕业生对自身定位不明晰,有的人连自己未来要从事哪个行业都没搞清楚,应聘时答非所问,这样的人不管学历多高,我们都不会录用。”

  周末综合性招聘会上,进场的用人单位一般都保持在百家以上,虽然冒着酷暑来招人,但用人单位并不急于求成。南京艾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招聘主管冯经理解释了原因:“拿公司销售岗位来说,开出2000-3000元的入职工资,加上销售提成、保险等费用,仅一个员工企业每月的成本就在5000元左右。现在,中小企业发展并不容易,而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大的成本,所以在进人上企业是严之又严,并不指望一场招聘会就招到满意的人,能招到为企业做贡献的人才是硬道理。”

  南京市人才市场招聘部副部长杨本荪分析,从今年招聘情况看,用人单位对有一定工作经验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始终都保持着刚性需求。以南京为例,近几年大力打造“软件名城”,带动软件开发、网络开发等岗位需求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准上。随着“321人才计划”实施,一批海归企业纷纷落户,又推动了新材料、高科技高附加值等相关企业的发展,这些企业急需大量专业人才。“可是,机会多并不代表就业行情好,企业的用人战略始终是‘好中选优,宁缺毋滥’,应聘者尤其是高校毕业生,不应过分乐观地估计就业形势。”

  省人才流动服务中心主任韩志忠提醒说,目前,才市上因工作经验导致薪酬出现落差的情况比较明显,毕业生不能过分挑剔,而应该根据自身实际先找单位干起来,积累从业经验,为日后更好发展打基础。

  有关专家指出,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给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敲响了警钟,相关高校应本着对学生、家庭和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及早给就业“红黄牌”专业动手术。

 

 


—— 信息源自:江苏教育新闻网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