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美国研究显示“铁饭碗”教育类职称门槛高

--------------------------------------------------------------------------------
点击次数:3400  发布时间:2012-8-16 9:14:30

 

  在美国三千多所正规大学中,并没有一套通用的职称评审规则。不过,作为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的重要保障,知名大学的职称评定与管理程序严谨、奖惩有度,始终保持了“终身制”教职的高门槛和高水准。

  美国大学评职称主要为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三个“终身制”序列的教职,讲师以及形形色色的客座、辅助教授不在此列。大学教师职位稳、收入高、受人尊敬,是令人向往的“铁饭碗”,但其门槛之高,并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美利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资深教授赵全胜先生介绍说,助理教授的入门基准线是拥有博士学位,而其对专业水平的高标准要求及“不升即离”的残酷竞争,使不少博士望而生畏。近一二十年,受经费开支等因素制约,美国大学终身教职呈减少趋势,门槛也显得更高了。赵教授估算,美利坚大学的终身教职约占其全部师资力量的一半。据美国大学教授协会的数据,现在的美国大学中68%的教师是“辅助教授”(非助理教授)。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的收入比约为5:8:10,更大的区别在于,助理教授只是刚刚跨入“终身制”体系,还没有真正捧上“铁饭碗”。如果一名助理教授任职5到6年后评不上副教授,就只有另谋出路。只要不违反法律和职业操守,副教授、教授可任职终身,没有退休年龄限制。

  一般来说,美国大学的助理教授在任职五六年后可参评副教授,副教授任职三四年后可参评教授。美国大学评职称虽无指标限制,但其严格的程序确保了只有在教学、科研和服务性工作等各领域表现优良者才能通过评审。没有“全优”的表现,助理教授只能接受“不升即离”命运,副教授也可能一辈子不能转正。赵教授说,在他的印象中,美利坚大学的副教授最后能评上教授的有一半左右。

  相比之下,助理教授晋升副教授的评审更加残酷,美国大学曾出现助理教授因评不上副教授而自杀的极端事例。赵教授认为,残酷主要体现在“不升即离”,美国大学评职称并没有名额限制。他在担任系主任期间,曾参与10多名助理教授的职称评审,失败的只有“两个半”。其中两人晋升失败后另谋出路,另外“半个”则“起死回生”,在校长的介入下,学院评审意见被推翻。赵教授表示,这是极其罕见的案例。一般来说,校长会尊重院系评审委员会的意见。这一极端案例体现出美国大学校长在职称评定上的“终审权”。职称申请人提出申请后,一般要经过校外专家、本校专业委员会、系评审委员会、系主任、学院评审委员会、院长、学校学术委员会、校长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不是摆设。

  赵教授说,美国大学的职称评审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客观,比如要求申请人的科研成果受到“国际、国内认可”就是有一定主观性的一项评审内容。但美国大学在评审机制上基本确保了公平,比如校外同行评审意见,申报人自己可以找专家评审,校方也会组织校外专家,两种方式各占一半。

  赵全胜教授说,大多数大学教授都像他本人一样,如“马套上了辕”般地潜心教学和研究,不需要校方督促。但也有少数人进入了“终身制”序列后进取心衰减,最后达不到应有的教学与科研水准。对于这样的极少数,校方很难做出“开人”的决定,但会通过年度评审等举措,来帮助终身制教授保持进取心。一是通过工资调整显示差别。教授年度评审的结果直接体现在来年的工资涨幅上。表现优秀的教授可上涨4%,而差的可能只有1%,其中的差距可多达两三千美元;其次是授课量的调整。在美利坚大学这样的研究型大学,教授的授课安排一般是“二二制”,即每学期带两门课,每门课每周两课时。评审结果较差的教授,可能会改为“三三制”什至“四四制”。赵教授说,鉴于教学工作同样重要,这一措施不能被简单理解为“惩罚”,但增加课时对于一名研究型大学的教授来说,面子上会很难看。搞研究的时间少了,只会进一步增加出科研成果的难度。

  据了解,一些美国大学近年来还开始实行“终身后评审”,对终身制教授每五年重新审核一次,评审程序与初评职称时基本一致。如果第一次“终身后评审”未能通过,校方将对该教授提出警告。如果五年后第二次“终身后评审”仍未通过,校方有权解雇该教授。这意味着,大学教授这个工作,只有好好端着才是“铁饭碗”。

 


—— 信息源自:央视网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