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28年个性化学习 在职自考出了4张大学文凭

--------------------------------------------------------------------------------
点击次数:4323  发布时间:2012-8-4 9:50:50

 

  1984年自考制度实施以来,他在职自考出了4张大学文凭,获得5本职称资格证书,涉及7个专业。一个在职职工,考出这么多文凭和证书,需要花费多少时间,他是不是闲得慌?这些文凭和证书会不会是买来的?它们在工作中都用得到吗?

  别急着下结论,我们先听听当事人是怎么说的吧。

  我是60后,出生在天台县雷峰乡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小学阶段没有机会学外语课程,也就无缘上大学。

  1984年,我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台州电业系统工作,任技术员。这一年,我国实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我是省内第一批报名参加自学考试的学子之一,报了跟工作关系最密切的杭州大学数学专科专业。1990年,第一张文凭考出来,我成为这个专业台州首位自考毕业生。之后一发不可收拾,连续自考了20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教育资源少,学习途径少,自考是那个年代最符合个性化学习的方式。通过自考这种方式,我既学到了知识,提升了自己,也圆了大学梦。

  那些如饥似渴的自学岁月

  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实行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制度,接受教育的机会也是按计划配置,层层审批。这时的历史、文化教育等社会条件,不支持个人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如果错过了上大学,也就错过了继续深造的机会。

  自考,首次为个性化学习者提供了机会。因此,第一次参加自考,印象特别深刻。

  当时,听说有这个机会,我立马到临海市自考办报名。那个心情,和报名高考的心情差不多,高兴、紧张又充满期待。

  那是一个知识饥荒的年代。记得“文革”期间,大批知识分子受到批判,使教育事业发展大大受挫,教育资源更加不足。

  在我中学时代,流传着这样一件真事。有位老师出试卷题:从北京到广州要经过哪些省会城市?他没有点名要走哪条线路,结果,一个学生交了白卷。他在“白卷”上写了四句打油诗:“条条大路通广州,老师何必硬强求,拐弯抹角不算远,出题不严学生愁。”

  事后,写这首打油诗的学生被树为反潮流英雄、“小闯将”。此风一开,考卷上各种“反潮流”答案层出不穷:你考零我考圈,两个鸡蛋炒一盘,又好吃又好玩,改善生活不花钱……

  我参加工作时,虽然“文革”结束已经8年,但是我国教育水平还很薄弱,师资力量非常有限。只有少数精英才有接受高等文化教育的机会。这时,可以通过自考,进一步深造,我怎能错过?

  自考初期,自学条件差得难以想象。我报的是数学专业。只有《空间解析几何》有老师考前辅导,其他各门课程,不要说老师,就连教科书、辅导书都没有。

  没有书,怎么自学?何谈考试?那时心里别提有多着急。去临海的书店找,没找着。去杭州的书店找,也没找着。很不甘心,于是,趁着难得的出差上海的机会,到上海新华书店去找,终于,几次下来,买齐了教科书和辅导书。

  数学不像文学,认识字,就能慢慢吃透意思。数学的公式、知识点,抽象难懂,学起来难多了。没有辅导老师,只能硬着头皮,我要求自己一页一页“啃”过去,练习题一道一道做过去,第一遍不理解,再第二遍,第二遍不理解,再第三遍……直到理解为止。

  业余时间,全用在自学数学上了。记不清楚有多少个日日夜夜,手里还捧着书,人已经睡着了。

  自考初期,一年可报考四门课程,但没有补考,这次没通过,只能下一轮安排再考。数学专业有12门课程,一年考四门,每轮以3年为周期。但是,由于教科书、辅导书短缺,以及没有辅导老师,当时没有考生3年就毕业的。

  我用6年时间考完所有课程。1990年,我顺利通过所有课程,获得杭州大学数学专科文凭,成为这个专业台州首位自考毕业生。

  学习围绕工作转,成就了有准备的人

  我不是为学习而学习,也不是为了装门面,我的个性化学习是与工作密切相关的。

  1989年,我从基层调入局机关从事计算机应用工作(软件开发和系统维护)。在当年,这是比较赶时髦的新技术活儿,我原有2个专业的知识越来越不够用。我想报名自考,但苦于省内没有开设对口专业。后来,在单位领导支持下,我参加了安徽省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及应用”专业自考。通过2年多的学习,15门课程全部一次性通过。1994年,我顺利毕业。

  也在这一时期,我的工作又调整了,被安排到电力企业管理岗位。为了适应管理岗位的新挑战,我再次报考了浙江工业大学工业管理工程专科专业,2000年拿到毕业证书。之后,杭州商学院开设了“工商企业管理”自考本科专业,这与我本职工作完全对口。于是,我第四次报名自考,2004年也拿到了毕业证书。

  说实话,工作后,如果没有个性化学习,我想我会很难胜任不同岗位的工作,如果没有自学来的理论作基础,我就不可能结合实际工作发表多篇论文。2002年,我被评为高级经济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个性化学习。

  通过多年的个性化学习,我也领悟到了一个道理:机会总是等待有准备的人。

  2008和2009年期间,我自学取得“机电工程”和“水利水电”二级建造师注册证书。没想到2010年,组织调我到新的岗位——综合计划岗位需要项目管理的专业知识,而我前两年自学来的知识正好用得到。

  年近五十换岗位,我为没有因换岗而拖同事后腿,感到高兴。这两年,我所在部门在省内排名逐年向前移位,2011年,所在部门取得全省第一的好成绩。我个人也被评为2011年浙江省电力公司综合计划工作先进个人。

  同样付出汗水,自考文凭也过硬

  你或许会问,我哪里来那么多时间自学?

  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我自考学习的时间,也是挤出来的。每天早晨,5点钟起床,自学2小时,然后去上班。下班后,再学习几小时。这样,一天有4小时可以保证学习。周末两天,大部分时间也用来学习。这样,一年下来,至少有1000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很可观。

  你或许又问,自学不枯燥吗?

  如果是为了应付考试,当然枯燥,不仅枯燥,还会觉得很苦。各个知识要点,都得自己琢磨、理解、背诵,还要不断想办法解决一个个难题。冬天太冷,跺脚驱寒,夏天太热,挥汗如雨。不过,学习如果是为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那么,它就成了一次发现的过程,乐在其中。

  你或许还会问,自学文凭算真材实料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谈一谈自己报考研究生的亲身经历吧。

  在自考获得两个专科文凭后,我想再“深造”自己,报考研究生。不过,一个中专生,凭自考的专科文凭能报考研究生吗?

  带着问题,我找到了临海市自考办的老师们。他们专业、热情,应该能释疑解惑。

  “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条例明确规定,自学考试教学要求、毕业生待遇与全日制高校毕业生一样。”自考办老师给出明确答案。为了打消我的疑虑,他们还找出文件,一字一句读给我听。

  虽然理论上我可以报考浙江大学研究生,但在排队报名那天,心里仍然很忐忑。排在我前面的是一位“五大”(以电大、夜大、函授等方式授课的成人教育)毕业生。招生办老师看了他的报名材料后,对他说“文凭不符合要求”。那人失落地走了。我心里“咯噔”一下。我递交了报名材料,紧张地盯着招生办老师一张张审核过去。

  “可以了,下一位。”招生办老师审核完说。我舒了一口气。

  就这样,我成功报考了浙江大学MBA入学考试。

  个性化学习是一种精神,一直延续着

  我现在手头有学历文凭4张,涵盖理、工、文(经济类)各科,获得职称资格证书5张,涵盖工程师、建造师、经济师,涉及7个专业。

  记得自考初期,有人不服:“这又不是组织安排你得来的文凭。”他的潜台词是,你自行自考文凭,组织可以不承认你、不用你。我知道,这是“吃不到葡萄”的心理,我不予理会。

  在自考20周年的时候,仍然有人攻击我个性化学习的经历。

  2004年的一天,临海市自考办老师打电话给我,让我填写台州市“自考20年”优秀自考生的申报材料。自考办老师告诉我,他们在整理20年自考历史资料的时候,发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原来,1984年首批自考生的名单里,有我的名字,2004年自考毕业生里,又有我的名字。“这个巧合,太有纪念意义了。”

  在台州市自考20周年纪念大会上,我的自考经历首次被“公开”了。省内外10多家媒体作了报道。接着,烦恼也来了。有人说我不低调,找媒体自我宣扬;有人把我当“另类”,四十好几的人了,还参加什么自考。嘲讽、取笑之声,跟着都来了。

  我把这些都当成个性化学习路上的小插曲,不去争辩。因为,我觉得,努力学习,完善自己,才是正事。

  当今社会变革,信息瞬息万变,知识更替速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年代。终生学习成为趋势。同时,个性化学习的途径和机会更多,再不必只局限于自学考试了。图书馆、电视、网络,还可以去国外上学,这些都是个性化学习的好帮手。

  我想,不管社会怎么发展,个性化学习始终是一种精神,那就是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 信息源自:中国台州网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