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校上半年一定交工,一旦符合条件,我们马上就实施搬迁。”虽然是周末,但是河北省沧州市南环小学的校长许建立仍在工地上忙碌着。去年,南环小学已达到了21个班的规模,所有的校舍全部用上了,上千人的学校已基本没有了功能教室的位置。指着正在装修的教学楼,许建立说:“我们的新学校面积扩大了10倍,功能教室有十几个,学校将彻底告别破旧拥挤的尴尬局面,能更好地满足片区孩子的入学需求。”
如今,在沧州主城区,像南环小学这样的,或异地迁建或新建、扩建的教育工程不下十几个。在主城区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学校建设,在几年前还难以想象,这得益于沧州市从2010年启动的《主城区基础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这项计划的核心就是大规模扩充主城区教育资源、增加学位,为实现规范办学,进而推动教育均衡打下良好基础。
可以说,沧州市的这项计划是被逼出来的。据此前的一项调查统计,在沧州主城区的51所小学中,达不到国家规范要求的有48所;而15所中学,竟有14所达不到规范要求。特别是西部新城区,只有一所中学、一所小学,由于短时间内新增居民达10万人以上,在2009年时就出现了学校连片内学生也无法容纳的尴尬局面。
面对如此压力,为从根本上改变主城区教育无规划、欠账多、布局不合理、办学条件差的状况,2010年5月,沧州市政府斥资近60万元,聘请天津大学规划设计院设计,在全省率先出台了《主城区教育专项规划》。同时,沧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利用三年时间,在主城区完成新建、迁建、改扩建学校21所,在教育资源上打一个翻身仗。当地明确了工程实施责任主体,市政府负责市直学校的资金筹集和建设,并对区级进行督导和资金补助,区政府负责区属学校的资金筹集和建设。
承担着主城区近四分之三义务教育任务的运河区,改造的压力最大,要完成9所学校的建设任务,需要投入资金3亿余元。运河区通过“向上争、财政投、乡镇筹、社会捐、行政免、细处省”等方式,多方拓宽融资渠道,保障了学校建设资金的及时到位。
运河区迎宾路小学是沧州主城区的热点学校,恰好又坐落于城市的发展主方向上,近年来,该校的入学压力持续加大,现在的六年级班额普遍在80人左右。在一期扩建工程中,政府为该校新征土地19亩,学校终于建起了拥有环形跑道的操场。校舍方面,去年学校新增建筑面积10040平方米,是原有面积的一倍多。
朝阳小学曾经是一所每逢大雨,四周的水都会向校园倒流的学校,正是通过《三年行动计划》,困扰学校多年的问题被彻底解决,两座现代化的大楼拔地而起,设施设备也得到了更新。如今,学校专门辟出1000多平方米建设乒乓球馆。该校校长朱敬明说:“学校彻底翻建后,办学的空间大了,发展的空间也有了,学校计划把乒乓球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来打造,进而逐步纳入校本课程建设。”目前,朝阳小学已经购买了50多张乒乓球桌,正在紧锣密鼓地谋划相关课程的建设。
位于老城区的新华区,两年多来,已经投入资金1亿多元建设学校。目前,该区两所学校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而投资5800多万元的北环路小学、投资1100万元的建兴小学、投资2600万元的中宇小学也都开工建设,实验小学的迁建也已列入开工计划。
“新华区的财力并不算充裕,但是区政府通过政府投入、接受捐助、提取城市改造经费等多种方式募集资金,其中区级财政投入了8800万元,占了大头。”新华区教文体局局长涂强介绍,所有的学校建成后,能新增学位4000个,全部工程完成后,新华区在未来10年内不用为缺少学位发愁。
记者从沧州市教育局了解到,今年是《三年行动计划》的最后一年,截至目前,所列项目基本实现开工。在不包括沧州一中迁建项目的情况下,市、区两级共完成6亿元资金的投入。经过两年的集中建设,一大批教育建设项目已竣工并投入使用,有效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促进了教育的规范化、均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