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深圳市罗湖区滨河中学学生阿平称,高一4个重点班的课室装有空调,而7个普通班一台空调都没,只能吹风扇。班上有同学向学校申请凑钱买空调,也被学校拒绝。(5月17日《三湘都市报》)
校方说是“因材施教”。笔者大为不解。难道“高材生”就要重点保护,“低材生”就得活该“受罪”?如此“因材施教”,让普通班的学生情何以堪,让学生家长又怎能服气?
老师说“学生不能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学生在惬意的环境下,拼搏精神会受到影响,要去尝试克服艰难的环境”。这一“雷语”更让笔者疑惑,难道优等生在空调下意志更坚定,普通学生在舒适的环境下就不能拼搏?这明明是教育歧视!
平心而论,所有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都是期望孩子能够接受公平公正的教育而不是被歧视。所有学生也应当公平享用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但为何会出现这种歧视现象?
主要是如今的教育评价体制和考核体制不公平、不合理。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看重的是升学率和升入重点学校的人数,学生的成绩直接与教师的职称评定、绩效工资挂钩。因此,学校不得不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享受好的待遇,从而刺激那些成绩落在后面的学生努力学习,最终让“差学生”也跨入好学生的行列。这种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但是最终的效果是不仅不能起到激励作用,反而会大大伤害普通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些负面影响对许多普通学生也许终身难以消除。
国家早就明文规定,决不能在学校区分“差生”和“优生”。然而这股“歧视风”却越吹越烈,吹“绿”了领巾,吹“红”了校服,吹开了“三色作业本”,如今又吹出了“空调班”“电扇班”。这样的教育歧视究竟何时了?
笔者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尽快改革教育评价体制和考核体制,让师生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学校在制定各种政策的时候一定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让他们“同在蓝天下,共享一份爱”;教育监管部门也要发挥自身的作用,让学校真正成为纯净的教书育人的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