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葛石镇近两年派出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到县第一小学长期挂职锻炼和管理培训,目前已有7名青年骨干教师学成归来,并成功竞聘上了校长,有效缓解了葛石镇近年来教育管理干部青黄不接的问题。”近日,记者在山东省宁阳县采访时,该县葛石镇教办主任王根银说。
据宁阳县教育局局长宁方跃介绍,像葛石镇这样的乡镇农村学校和县城优质学校联姻培养教育管理干部的做法,只是该县创新教育管理模式,组织开展“点对点”、“一对一”结对帮扶,推动农村教育发展和薄弱学校建设,促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宁阳县华丰镇教办主任宁新炎告诉记者,自2009年以来,县实验小学的音体美教师坚持每周安排一天时间按需送课下乡,轮流到该镇梧桐峪小学执教,不仅为该校解了燃眉之急,还让全镇教师从中观摩受益。到目前为止,宁阳县已组建了15个以教育管理为主的“农村小学教育共同体”和4个以教学研究为主的“农村教研共同体”,按照帮扶对象的重点需求送教送课,推动农村教育管理和教学科研工作。
在此基础上,宁阳县从今年起启动了全县中小学改革创新工程,即在全县选择1所高中、7所初中和11所小学,重点培育形成一批全县改革创新样板校,并联合宁阳四中、宁阳二十四中和伏山镇中心小学,建立了学校共同体,在专家团队的引领下,积极开展校际合作交流与资源共享。
宁阳县农村学校的比例达到了80%以上,在启动创新工程选择学校时主要倾向乡镇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学校。该县组建专家团队,实施学校发展状态自我诊断和专家团队诊断,研究制定明确的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和具体行动计划,逐步推进落实,促进项目学校的全面提升和特色发展。
“我们农村小学本来就比较封闭,再加上骨干教师缺乏,老教师有了职业倦怠感,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一直很难突破。”乡饮乡韦周中心小学校长刘锋告诉记者。在入选改革创新工程后,该校经过自我诊断和专家团队诊断,全面剖析学校发展现状和问题症结,目前已决定以阳光课程建设为起点,以阳光课堂打造为突破口,以阳光教师专业成长为重点,以培育阳光少年为根本目的,打造学校阳光教育特色品牌。
与乡饮乡韦周中心小学一样,伏山镇中心小学的“幸福课程”、宁阳二十四中的“自主课堂”和“生态德育”、宁阳英才学校的“班级自主化管理”、大孟小学的“激情教育”等重点建设项目已初具雏形,迈出了华丽蜕变的第一步。
此外,宁阳县近年来还针对县域内东西部之间教育不均衡的现状,大力实施薄弱学校集中蹲点会诊制度和学校管理现场推进制度,一方面组织机关科室负责同志及部分优秀中小学校长,深入东部乡镇薄弱学校进行蹲点会诊,帮助其梳理思路,明确方向,制定整改措施并跟踪督查落实,促进学校发展。另一方面,深入推行学校管理现场推进制度,既调动了农村学校的积极性,也调动了乡镇政府支持教育的热情。
地处东庄镇的宁阳九中,地理位置偏僻,办学基础薄弱,全校1000多名学生中,留守儿童占到一半以上,原来每年有10%的学生转学甚至流失。经过集中会诊,该校建立了留守儿童活动室,开展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及寒暑假关爱家访制度,组织留守儿童监护人培训学习,形成了家校社会教育的合力。近几年,该校学生巩固率和高中阶段入学率均达到了100%。
“经过几年来的结对帮扶、改革创新、集中会诊等措施的实施,激活了农村教育,有力促进了县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宁方跃说。宁阳县也因此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县”和“山东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县”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