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教育的未来在哪里?职业学 校做精做强的出路在哪里?”如果我们把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重点狭隘地理解为职前教育而忽视职后教育,忽视终身教育体系的打造,那么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何处谈起。“两贯通,三融合”的发展战略拉开了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转型发展的序幕。
“计划一年培训3000多人,人均学时880小时/人,覆盖34个区县……”2009年,当校长肖剑波公布重庆市电力公司素质提升工程的任务书后,在学校全校职工中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学校还从没尝试过如此大规模的职后培训工作。
做还是不做?有教师说,学校把在校学生教好管好就行了,社会培训只是学校的“副业”,犯不着花这么大精力;还有人说,高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太掉价,而且对自身专业提升价值也不大……一时间,是否承接大规模职后培训的意见一直在学校内部没有得到统一。
“职业技术教育的未来在哪里?职业学校做精做强的出路在哪里?”从这件事背后,学校领导班子思考更多的是如何为职业技术教育深层次的改革探索出路。
学校领导班子认为,如果学校只重视职前教育,不积极拓展职后教育,无法适应当今产业升级发展的需要。学校无法做大做强,也无法完成加快实训基地建设,加快“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等工作,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找到新的突破口。
“来自企业的培训订单不正折射出职后教育广阔的市场需求吗?”肖剑波分析道,一家企业一年之中最多只会有10%的新进人才增量,企业要持续发展最终必须依靠90%的存量人才。职业技术教育如果眼光只盯到10%的人才培养任务,这条路只会越走越窄。
“社会培训不能看作矮人一等,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如果不走出象牙塔,不服务社会,我们的教学是否还具有生命力?我们的职业是否还有价值?”学校党委书记李志丽从校企互动促进教师队伍的成长进行思考,她认为,职后教育绝不是单纯为学校增加收益这么简单。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一次自上而下的思想大讨论在全校教师中迅速展开。通过走进企业调研市场需求,走访沿海先进院校了解他们的发展经验和做法,邀请专家一起探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学校团队逐渐形成一种共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必定是面向人人,贯穿终身,形成全覆盖、全方位的“大职教”体系。职业教育承载的责任不仅使无业者有业,还要促进有业者不断学习,技能不断“升级换代”,从而提升工作能力与生活品质。
“职后教育不仅要做,而且要做大做强做精做特。”重庆电专认为。当“两贯通,三融合”战略正式提出时(贯通职前与职后教育、贯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技能鉴定),重庆电专迈步走上了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最前沿。
能让学生听懂而不能让企业学员听懂的教育不是真教育,职后教育比职前教育更需要改革教学方式,帮助企业学员解决生产实践的困惑。重庆电专大刀阔斧地推行“走转改动”的职后教育教学改革思路,换来的是合作企业近3年100%的培训满意度以及年均教育培训服务上千万的收入。
“校长,这个书实在没法教了。”2009年6月的一天,电力系一位教师闯进肖剑波的办公室抱怨。
原来,学校开展的一个企业培训项目遇到不少困难,让这位教师愤懑不已,参加培训的企业学员素质参差不齐,从中专生、技校生甚至到小学文化程度的学员,年龄也从18岁的小伙子到50多岁的老工人,一道简单的数学公式都不好讲。最要命的是课堂纪律,一节课学生抽烟、讲话、睡觉的什么都有,甚至还出现过向讲课教师扔粉笔的现象。
“课堂效果差,有学员原因,更多要从教师身上找。”学校领导为教师分析道,企业学员虽然理论接受度差,但实践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上课不从学生强项入手自然水土不服,为此,学校提出“走转改动”的职后教育教学改革路线。
走,走进企业走进生产一线。电专规定,教师在授课前必须到学员生产岗位进行蹲点调研数周,摸清一线生产设备运行、控制状况以及学员岗位操作能力,再开发出针对性的培训教材、教案。以一座小型水电站为例,教师要和企业员工一样熟悉上千个电器设备元件,有时候从引水渠往返到控制室一天要走上10多个来回,三四公里远。
转,转变授课方式,从知识灌输型变问题导入型。“配熔断器如何设置安全节点?”“断路器在操作过程中为何出现跳跃现象?如何避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教师带着生产一线遇到的问题直接与企业学员进行探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
改,改变课堂教学风格。针对企业学员理论基础差、实践能力强的特点,教师要求贴近生产一线的岗位技能重新制定教案或课件。课堂上,教师更多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采用图表、模型甚至到现场操作等比较直观的方式启发学员。
动,校企互派人员交流学习。企业内训师生产一线经验丰富但通常缺少教学技巧,而学校教师有理论有教学能力,但教学有可能脱离生产实际。校企双方的交流便于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
“以前我们的企业员工都知道怎么做,而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遇到突发事件就不知如何正确处理。电专教师"走转改动"的教学方式,让企业学员一下有了醍醐灌顶的感觉。”云南昭通供电局人力资源部主任丁勇介绍,自从企业学员全部参加培训后,安全事故一下降低到历史最低点。
来自重庆市电力公司的评估报告也证明了重庆电专职后教育的培训质量,素质提升工程企业满意度、企业人才当量密度在国网系统网省公司排名中上升了12位,企业员工素质提升明显。
据了解,近3年合作企业对学校培训质量满意度100%,学员对培训管理的评价满意达99.6%。2011年学校短期培训服务达到31495人次,增幅172%,培训服务收入较2007年增加3倍。
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开发流动实训车、实施一体化培训、加强远程教学管理……重庆电专的系列创新举措,无不体现学校主动服务社会的理想和追求。整体服务、终身服务、系统服务的大服务观,“无围墙”的职业技术教育服务体系正在重庆电专构建。
“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实现技能实训、鉴定。”见到重庆电专开发的“流动实训车”,丰都县供电公司安全配网工杨东兴奋地说,“以前老师在黑板上画很多次相量图来分析错误接线方式,我们都不一定理解;现在只要通过装置演示一遍我们就明白了”。
重庆地域广阔、劳动力分散、培训鉴定软硬件条件地区差异较大,很多地方不具备实训条件。而“流动实训车”上能完成安全、用电、配电及安装、检修等电力企业多项工种技能培训,车开到哪里培训鉴定就到哪里。
如今,“流动实训车”已经跑遍重庆山山水水,行程3万公里,培训鉴定达到3万人次。
“办好职业技术教育需要有主动服务的精神。”肖剑波认为,“流动实训车”坚持多年为学员上门服务,正是重庆电专转变办学态度,把社会服务放在首位的生动体现。
树立为企业整体服务、终身服务、系统服务的大服务观,以校企合作的教育培训项目(素质提升工程、一体化培训、离岗培训、订单+联合)为核心,国家骨干建设项目为聚焦点,事实上,重庆电专一直在构建“无围墙”的职业技术教育服务体系。
早在2006年起,重庆电专针对重庆供电公司职工状况,创新提出“一体化”培训的整体服务方案(即职工培训、学历、职鉴“三结合”),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主线,将教学计划拆分成若干个子模块,采用累计学分学年制的方法。
这样,职工参加市公司组织的专业培训项目,若培训合格,累计达到职业技能鉴定成绩就可直接获得相应证书,避免再一次参加职鉴考试,方便职鉴和学历教育同步进行,甚至可以在取得学历证书之前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据了解,实施一体化教学培训以来,得到企业员工积极响应,参与培训人数达659人。
一年34个区县教学点分布着3000多人的职业培训如何高效进行?这是开展素质提升工程启动之初遇到的具体困难,为此,重庆电专提出系统服务的解决方案。
首先,学校借助分布各企业的远程会议平台,结合教师巡回面授,完成教学网点的全覆盖。紧接着,学校采取配备校外辅导老师与开放远程教学网站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
同时,学校完善考核制度,学生登录网站或在线咨询学习的时间也被记录在案,作为学员的平时成绩;相关培训点的负责人每年的绩效考核还与学员成绩挂钩,并缴纳风险抵押金……这些都从系统层面保障培训质量的提高。
职后教育培训质量的提高为学校带来良好的声誉。据统计,重庆电专服务企业项目从2005年的73项增长到2011年的180项,增幅达147%,项目遍布重庆、云南、贵州、新疆、西藏等8个省市区。
“订单+联合”的培养模式归根结底打破了校企之间无形的围墙,通过“无联合”育人机制的建立,从培养方向、教学内容、人才标准、企业文化到就业出路,校企之间实现了真正的无缝对接。而这种对接更是实现了高质量的学生就业(在收入、就业稳定方面的高质量),多数专业出现了学生供不应求的局面。
“走进企业才真正感受到自己知识和技能的不足,是"订单+联合"的培养模式使我比别人更快融入企业。”重庆电专中广核2008班贾正军对自己的选择感到自豪。
2010年4月,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被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确定为全国唯一一所通过“订单+联合”培养模式培养运行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贾正军成为38名毕业生中的一员,与中广核集团签约,成为准员工,具备了“准企业人”和“在校学生”双重身份。
“订单+联合”培养模式,实现了职业教育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学校培养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有效对接。一方面学生们动手实践的机会多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另一方面企业建立了自己的后备人才库,技能人才有了可靠保障。
在合作中,校企双方实现了“五联合”的育人机制。联合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联合开发课程,联合聘任教师,联合组织教学,联合进行质量评价。双方可一起制定符合企业标准的教学计划、专业内容,企业也将本企业的职业素质养成、企业文化教育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以便学生能很快适应企业环境。
这种模式也给教师提供了联系实际,改进教学的好机会。教师把带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中的收获用来充实教学内容,把遇到的问题带回来进行教学研究,有效推动了教学科研和教学改革。
据悉,除了广核集团和供电企业外,学校还与上海佳吉快运有限公司、重庆华信群英实业有限公司、富士康公司等企业签订培养协议,联合育人。与重庆发电厂、华能珞璜电厂等发电企业也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
据独立机构麦可思(MyCOS)为学校所做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显示,近3年全校初次就业率平均高于94%,毕业半年离职率26%,比全国骨干校平均标准低19%;毕业一年实际月收入比市内高职平均水平高800元,专业对口率超出全国同类高校平均水平。“订单+联合”培养模式,让重庆电专毕业生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