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2014年山东正式取消文理分科 将有助素质教育

--------------------------------------------------------------------------------
点击次数:3142  发布时间:2012-6-9 12:01:15

 

    6月8日,山东高考开始文综、理综考试,山东文理分科时代已经进入倒计时,到2014年将正式取消文理分科。文理是否分科,其利弊的讨论从未中止,文理分科始于1977年恢复高考,尽管走过了 30多年,但众多教育专家都认为文理分科与素质教育的宗旨相违,但也有很多学生、家长以及老师担忧文理面面俱到会加重负担。还有人担心高考指挥棒不变,文理不分科会陷入“学时不分考时分”的局面,届时高考仍然是变相的文理分科录取。

  山东文理分科改革时间表

  ○1977年恢复高考后,山东即开始实行文理分科。

  ○2008年,山东省教育厅决定:三年之后,即从2011年开始,全省将在真正意义上彻底取消高中文理分科。

  ○2010年出台的《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规定2011年高中招生时不得文理分班。

  ○2012年2月,省教育厅出台的《山东省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明确规定:2014年夏季高考考试科目采用“3+综合”模式。综合分为综合1和综合2。

  取消文理分科酝酿已久

  山东文理不分科的设想其实酝酿已久。2008年1月,由省政府召开的全省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就首先“ 吹了风”。也是在那一年,山东省教育厅作出决定:三年之后,即从2011年开始 ,全省将在真正意义上彻底取消高中文理分科,这三年也被视为文理不分科的改革“缓冲期”。

  2010年出台的《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规定2011年高中招生时不得文理分班,这届学生恰恰就是2014年高考文理不分科改革的学生。

  “省教育厅作出这个决定,不是一时冲动。”市教育局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正式公布文理不分科决定前,省教育厅至少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一年多的调研,与众多一线高中校长 、老师座谈。争议很激烈,但主流声音是高中作为基础教育最高阶段,同时也是应试倾向最严重的学段,必须进行改革,否则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

  教育部门提前公布高考改革“时间表”,文理不分科设出“三年缓冲期”,目的是要使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同时详细规划改革配套措施,保证能够实现从文理分科到文理不分科的平稳过渡。

  重理轻文倾向改变不易

  青岛50中学生刘伊然是今年2中直升生,在周围同学都在忙于中考冲刺时,她已经开始预习高一课程。对于将赶上文理不分科的高考改革,文理科成绩很均衡的刘伊然认为是件好事。

  “文理不分科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我有个表哥今年参加高考 ,他是个理科生。其实他小学、初中时候文科成绩特别好,但高中以后因为高考不考文科,就不学了,心里面也觉得挺遗憾。”刘伊然并不喜欢文理分科,但如果让她选择,她说自己还会倾向于选择理科,毕竟高中“重理轻文”的倾向她早有所知,“ 理科生出路要比文科生宽得多”。

  前不久结束的1中、2中、9中、58中等高中直升生考试中,更是显露出“重理轻文”的倾向,除2中外,其他3所高中都设笔试,而且笔试无一例外都是侧重数理化。“2中面试也主要是考查数理化,偏理科的学生肯定占优势,我觉得如果高中不分文理科了,那么中考也要体现这一思路,否则可能还会有不少偏科学生。”刘伊然说。

  但也有不少学生对文理不分科持反对态度。“让每个人都成为全才根本不现实。分科只需要学6门功课,不分科就要学9门,我们班大部分学生都不欢迎。”9中高一学生小张说,他觉得文理分科可以减轻学习负担、压力,学生更可把充分时间花在要考的科目上。

  高考还分文理恐增负担

  文理不分科以后,高考究竟该如何考,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山东给出的答案是禁止普通高中文理分科旨在规范办学行为,并不表示高考时考生必须文理兼考。

  省教育厅今年2月出台的《山东省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明确规定:2014年夏季高考考试科目采用“3+综合”模式。按照该方案,语文、数学和英语仍是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综合分为综合1和综合2。综合1包括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综合2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考生要根据自身特点和招生院校要求自主选考数学、综合和外语语种。

  “这给我感觉就是,‘教学不分文理,高考还要分文理’,也就是说平时上学时不分文理科,但到了高考还要分文理科。这种情况下,即便没有了所谓文科生、理科生,也会出现‘文倾生’、‘理倾生’,可能会变相加重学生负担。”青岛1中副校长邢桂范认为,文理不分科肯定对学生全面和长远发展有利,但他所掌握的情况是,大部分高一学生和家长还是希望文理分科,担心9门主科一起学会“ 累死”,面面俱到结果反而可能什么都学不好。

  邢桂范也表示,省里也不希望本意为减负的改革变相增加负担。“ 2014年,英语还要取消听力并且降分,基本能力测试也被取消,基本能力考试本来就是为了在文理不分科情况下,考查学生综合素质 ,文理不分科以后 ,显然就没有存在必要了。”邢桂范说,如果高考制度不改,那么不分科之后的中学教育将加大学生负担,文理不分科应该把减负和素质教育作为两大主要目标。

    ■担忧

  是否会重走江苏模式老路?

  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必要性似乎不言而喻,但一到现实之中 ,可行性就成了首要问题。文理不分科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山东的“邻居”——江苏对此深有感触,江苏在8年中走过了文理分分合合的改革之路。

  2002年,江苏高考实行“3+大综合”,初衷就是为了打破文理分科之弊,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大综合”是把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六门课出在一张卷子上。这套改革方案仅实施一年,就因学生要同时抓九门课、不堪重负,高校也难以区分学生的特长等原因,直接宣告失败。

  江苏接着继续推行“3+1+1”模式 ,在语数外三门之外,考生可以在物、化、生 、历、地、政六门中任选两门,一共15种组合方式。这套模式在现实中遭遇学校组织教学困难及高校录取时选考科目的公平性问题,维持了五年,在2008年又被将高考成绩与学业水平测试和中学综合素质测评结合在一起的模式替代。

  到了2010年,江苏又重新分文理划线录取,这标志着江苏在试水文理不分科8年后,又重新走上文理分科的回头路。

  “江苏文理取消分科之后再恢复分科,里面走过了很多弯路,在教育界和师生中引起很大争议,因此山东对文理不分科态度才会非常谨慎,但改革都有风险,谁也不敢说就一定能成功。”青岛一位高中校长表示,江苏文理分科改革出现如此多反复,说明文理是否分科本身就各有利弊,不少高中负责人都对山东文理不分科能走多远心存疑虑。

  不改指挥棒,素质教育难有突破

  取消文理分科的初衷是改变应试教育,保障素质教育实施,但所谓积重难返,实行了30多年的文理分科念头,已经在很多高中老师头脑中根深蒂固。

  “走惯了文理分科的路子,一下子转入文理不分科的轨道,所有普通高中学校都肯定面临着巨大的考验。现任的教师都是在高度分科背景下接受的师范教育。莫说让语文教师去教数学,就是同为理科的教师,也罕见物理教师能教化学、生物的。”市教育局教研员翟广顺认为,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现象是一个历史问题,是高考的产物,而多年来的高考又强化了文理分科,甚至波及到初中。

  58中教导处副主任吴峰表示,当前现状是“考什么学什么”,高考是绝对的“指挥棒”,如果高考能够变为“学什么考什么”,那么就能激发高中参与改革的积极性。“高中要对现有的必修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和调整,更合理的课程结构也是取消文理分科的基础。”吴峰说,在省教育厅还没有出台更为细致的改革配套措施时,多数高中还会按照原有模式来教学,不能使课程不减反增,增加学生负担。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便是大学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美国高中教育就不分文理科,美国高校录取学生是多元化评价,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基础教育,进校后也要接受通识教育 ,一般到大二才会分专业,而且学生调专业都很方便。这些都和国内大学是不一样的,中国高中过早进行文理分科,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较弱。”青岛ACT中心主任王磊说,山东中学文理不分科,必然要求高校设置的专业口径更宽,可以兼招文理,学生选专业自由度更大 ,有更多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人才培养也要注重文理交融,只有这样文理不分科改革才可能取得突破。

  文理一刀切,未来还能出“臧克家”吗

  “臧克家当年报考国立青岛大学的时候,数学吃了‘零蛋’,因为文学素养好,被阅卷老师闻一多看中,破格录取了。据说闻一多当年报考清华,数学考试也没得几分。”翟广顺介绍说,有的人就是偏重文,有的人就是擅长理,这些例子不胜枚举,比如罗家伦报考北大只是作文写得好,数学零分,其他各科分数平平,结果胡适力荐,引起取弃争论,还是蔡元培校长力排众议,破格录取罗家伦。12年后 ,已是清华大学校长的罗家伦在招生中遇到了钱钟书,当时钱钟书国文特优、英文满分、数学只有15分,罗家伦还是决定录取,可如今这种例子几乎找不到了。

  翟广顺认为,实行文理不分科,在高校招生自主权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对于那些怪才、偏才的学生如何在高考中胜出,也是值得教育部门深思的问题。


 

 


—— 信息源自: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