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的学龄前儿童,怎样才算聪明?在不少家长看来,不仅要会加减乘除,最好还会背唐诗宋词、能歌善舞。殊不知,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教育部近日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
《指南》对三个年龄段幼儿
提出合理期望
《指南》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
相关专家指出,《指南》是一个科学详细的参考,可以让老师和家长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遏制“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要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记者看到,《指南》很具体地列举了各个年龄段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目标。针对5-6岁学龄前儿童,“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对于5-6岁的孩子,《指南》并没有标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须认字,只说明“在阅读图书和生活情境中对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
相对于只关心孩子在学习、认知上的能力,《指南》更关注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分为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等多个具体指标。
那么,《指南》的出台是否得到幼儿家长的认可,各幼儿园又对此有何看法?6日,记者就此情况采访了部分家长及幼儿园。
公办幼儿园:让孩子快乐为主
“我们一直坚持激励启发并引导孩子全面化的办园理念,让孩子学到知识的同时,更要养成学习习惯。因为知识很容易遗忘,但学习习惯却很难改变。”市机关幼儿园胡老师说,幼儿阶段,学较简单的知识就可以了,这样既可以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也可以有一个没有压力的童年。
“对于四五岁的孩子,我们的教学方式是利用各种游戏、活动,来开发孩子的全面智能。让孩子在游戏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去接受一些简单的文字,但不会去强行灌输孩子必须要学会什么、会做什么。让孩子觉得在学校要比在家里好。”同在机关幼儿园上班的鲍老师接过话茬,“现在学校请来了乒乓球教练,免费让孩子们参加自己所喜欢的运动。因为多运动要比灌输那些他们不喜欢的东西要好得多。”
鲍老师说,对于《指南》中的内容,机关幼儿园一直都做得比较好的。也许这里的家长素质相对较高,对他们的教育方式比较赞同,不会觉得交进这么多钱,就必须学会很多东西。“但也有些家长存在误区,如果自己的孩子在书面上会一百以内的加减法,就觉得孩子很好很厉害。如果不会,就觉得没面子,很着急。”
民办幼儿园:家长的期望太高
“现在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幼儿期教育。但是这种高度重视,在某些错误观念的作用下,在盈利性幼教机构的误导下,在盲目跟风的裹挟下,以及在优质小学教育资源紧缺的压力下,已经使幼儿教育‘小学化’成为一种趋势,并且愈演愈烈。其危害之一,就是不顾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人为地‘催肥’和拔苗助长,使孩子承受超龄的学习压力与课业负担。”在城区一所民办幼儿园里,园长胡女士就接触过不少“焦虑”的家长。
胡女士说,3-6岁的孩子有智力方面的差异,很多孩子一点就会,但有些孩子智力发展较慢,不管用什么方法都教不会。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不得不教。如果《指南》出台,对于学校来说是好事。“跟孩子们做做游戏、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老师们都是很乐意的。”
“社会上一直有一种误解,以为幼儿教育之所以能出现小学化的倾向,是幼儿园老师的逼迫教育导致。”胡女士无奈地表示,“作为校方,我们并不希望孩子接受超出他们年龄范围的知识,这不仅让孩子不好过,也超出了我们的办园理念。但问题的关键是,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越来越急切。”
家长:形势所迫,只能加强学习
家住河头溪沿的应女士有一个正上学前班的儿子。应女士说,现在学前班学习的数学知识很难,有很多都是以前上小学才学的知识。“教育部发布的《指南》我很赞成,这样可以使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应女士表示,孩子能快乐地度过童年是她最大的心愿。但同时她也表示,如果孩子有兴趣学习其他的知识,她也可以从孩子的兴趣方面发展,来培养孩子的兴趣。
“我不想让这么小的孩子学习那么难的数学题,这显然已经超出了她的承受能力,但听老师说,幼儿园大班学奥数已是普遍现象,我担心孩子不上奥数班,成绩会落后于人,只好从众。”住在望春小区的吕女士说,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最后还是决定让孩子上奥数班。
也有些家长表达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在某幼儿园读中班的单单,今年六岁。平常除了课堂学习外,还在老师的指引下报了数学兴趣班。“没有办法,我们单单户口在乡下,上小学前必须经过考试,如果考得好,不用花太多的钱就能在城里读书了。如果考不好,花钱都无法进入城里的学校。”家长陈女士很无奈地说,她也不想逼孩子学这学那,只是形势不得不让她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