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把应试教育融化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中

--------------------------------------------------------------------------------
点击次数:3872  发布时间:2012-6-6 16:05:04

 

     “弹性教学”是从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国情出发,在充分发挥传统班级教学优势的基础上,渐进式走向个性化教学的实践探索。“弹性教学”就是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伸缩性和多样性,为每个学生创设个性化的课堂学习的微型生态环境,力求通过多维教学活动对学习内容进行多维的表征,让学生获得对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弹性教学”注重共性学习与个性学习的统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力求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同时又关注班级统一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一,制定弹性教学目标 教师习惯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班级的平均学习水平制定教学目标,往往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将统一的目标强加给学生,这显然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师应该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差异,确定弹性的教学目标,可分为: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拓展性目标。对各层次目标的完成,也不必强求时间和水平的统一,应适当放宽条件,允许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条件下完成不同的学习目标,尊重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第二,“活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活化”处理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去优化组合学习材料,通过改变教学内容的形式、结构、呈现的情境等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让学习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更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第三,不断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作为一种内在的激励要素,保证着学习过程的自觉性、积极性、持久性和高效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极易激发,又容易转移,因此需要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并适时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升级,即实现从有趣——兴趣——志趣的递进发展。

  第四,创设开放性的问题 开放性的问题具有宽广性,涉及的知识不仅限于学科内容,还可能涉及科技动态、日常生活及其它学科的内容。开放性问题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研究和探索才能解决问题,而不是根据所学的知识或模仿教师的示范就能完成。开放性的问题从满足所有学生的探究性欲望出发,诱导所有学生都去思索、去讨论,参与问题的解决。

  第五,实施弹性化的指导 “弹性教学”模糊了课堂教学的时空特性,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时空,扩大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的时空域,学生学习更具弹性、更具自主性。这种弹性化的指导更多地是在班级教学或集体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的,是在维护学生尊严、不断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基础上渗透性展开的。

  第六,建立弹性评价体系 第一,在评价主体上,实行学生、同伴、教师,甚至包括家长在内的多元化评价,更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第二,在评价功能上,不仅注重评价的诊断作用,更注重评价的调节作用和教育功能。第三,在评价类型上,更重视过程性评价,设置弹性化的作业。弹性化作业能够适应和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能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促进全班各类学生的发展。第四,在评价方法上,更多地采用富有弹性的评价方法。例如,在测验中,采用基本题与选做题的组合、开卷与闭卷的组合;在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中,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在选修课的评价中,更多地采用展示性评价,这种评价没有统一标准,也不需要比出高低,融评价于教育之中;评价学生的学习不仅只看学业上的指标,更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学习的态度、采用的方法与持之以恒的精神等等。

  “弹性教学”有一个“弹性限度”,下限是每个学生的学习必须达到最基本的要求、上限是不能产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在这个弹性空间中,追求学生个性发展的最优化。

  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实践和理论创新,我们面对的是世界上最庞大、最复杂的教育体系,必须用改革与创新的思想去探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此笔者就相关问题咨询了天津市河西区教育中心化学特级教师陈老师、历史特级教师卞老师、地理特级教师杨老师,他们从不同侧面阐述了在中小学渐进式推进素质教育的创新思路。

  B

  笔者:如何才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卞老师:让思考提升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优化学科教学,必须改革要素化的教育,将学生的素质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找出与学生总体素质相连的关键点。我认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品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点和着力点。让思考引领教学就是由知识为本的教育转向突出思考品质的教育。英国伟大的思想家伯特兰罗素 ( Bertrand Russell )指出,教育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成为思考领域的劳动者。教师成为学生自主思考的指导者,其价值远胜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提高学生思考的品质为着力点,推进素质教育,可从下面几点做起:

  第一,教师成为思考的践行者与指导者 教师要引领学生积极思考,当教师让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就成为年轻心灵的征服者,也获得指导学生思考的资格。在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寄存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强烈愿望,需要教师去激发、去点燃。同时,学生更需要进行科学思考方法的训练指导,也需要帮助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强大的思考力体系。

  我们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才能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才能让学生按科学的思考方式独立思考。

  第二,设计有趣味、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有意义的学习总是与兴趣相伴,并在理解的情景中实现的,否则会导致机械记忆和被动接受。因此,教师要设计有趣味、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努力创设问题呈现的情景。

  教师在提问时,提出的问题不仅要有思考的容量、适宜的难度、合适的梯度,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的动机和探索问题的欲望。

  第三,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 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最好途径,教师还也可以通过这一环节及时了解学生思考的动态。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生主体性最充分的展示,而且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是最具思考价值的。在师生交流中,师生智慧相互碰撞,相互启发,相互引导,最终达到和谐共振,这就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第四,让学生独立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如果一个学生能够不断而独立地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就标志着这个学生的创造能力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而这种创造能力的发展,可能导致真正的发明创造。对于那些思考速度慢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让“等”成为一种习惯和自觉。

  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力求少讲、精讲,不要讲多,也不要讲透,而是诱导学生深刻地思考。一节课结束了,如果学生们的思考没有结束,并试图解决相似的问题,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成功了;如果学生有越来越多的疑问,并力图解决这些疑问,那么我们就看到了学生进步的脚步。

  学生思考的品质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具有不可分割性。所以,我们培养学生思考的品质是综合进行的,是隐形展开的;只是在评价学生思考的品质时,才指出各个要素——思考的深度、广度、高度和速度的显性特征。

  C

  笔者:如何才能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又能保障高水平的教学质量?

  杨老师:改变知识观,有减也有增

  中国教育的低效率来源于教育工作者一个根深蒂固的旧观念,即学生学习的知识越多越好,知识越多学生的素质越高。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学立足于学生未来的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构。优质的教育侧重学生独立思考品质的培养,而不过度强化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另外,教学不必面面俱到,可选择学科的若干关键点或核心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真切地体验、探究与思考,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然后,由一个点辐射到相关的知识体系,实现由点到网络的连动式学习。

  我从《参考消息》上了解到,美国的中学生只有17%的学生学习过几何,只有17%的学生学习过现代生物学,美国学生的基础理科知识显然没有中国学生那样全面,但是美国学生的不全面的理科知识并没有带来多少不良影响。也许有人说打基础阶段学得越多越好,这样,至少知识面更广。这样不错,但是即使是每一门都学,也不能要求学生对每一门的功课都掌握得非常深,非常细,至少应该允许学生在哪一门功课上学的很好,另几门功课学得马虎一点,这对他的职业发展基本上没有影响。如果删除对学生素质提高不大的学科知识,并进行科学的安排的话,学生们集中精力在有限的几门功课上,学生的学习压力会大大减轻。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不是机械的减少,是有增有减。减掉的是超出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能力以外的学习任务、是机械重复的练习、是过时与现实无关的陈旧内容。那么,如何在减掉学生苦学的负担、增加学生乐学情感的基础上,填补这一空缺的时空呢?最好的途径是增加自主探究性学习,在活动中拓展学生思考的深度、延伸思考的广度、提升思考的高度、加快思考的速度,提升学生行动的欲望与行动的能力,凸显创新能力,提升教学的价值。

  D

  笔者: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哪种核心能力?

  卞老师:培养学生行动的欲望和行动的能力

  上面,我讲了思考,我还要讲行动,因为思考和行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思考是灵魂,是行动的前提;行动是表现,是思考的结果。轻视思考的行动要么像母鸡刨食,盲目又辛劳;要么像盲人骑瞎马,轻率且危险。深入地思考可引发行动,不断地思考则为行动保驾护航。如果学生掌握了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并且拥有行动的欲望和行动的能力,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民主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素质教育的目标也实现了。

  笔者: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既存在着矛盾点也存在着相同点,两者的矛盾运动必然推动着教育的进步与发展。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既不像经济投资那样立刻见效,也不像“应试教育”那样通过分数“立竿见影”,其路径是漫长而曲折的。当前,有效而可行的是:渐进式推进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与统一,将应试教育融化在素质教育的背境中。

 

 


—— 信息源自:今晚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