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零择校”与特色办学到底如何取舍

--------------------------------------------------------------------------------
点击次数:3313  发布时间:2012-6-4 16:12:40

 

    5月起,宁波四区公办小学实行“零择校”

  江北一小学跨区招游泳特长生家长质疑是变相择校

  学校:这是本校特色办学,经过区政府审批

  今年5月,宁波海曙、江东、江北和高新区开始推行公办小学“零择校”。

  江北实验小学自然也在此令约束范围之内。

  这几天,市民陈女士却发现,江北实验小学招游泳特长生,在13名被录取的学生中,有12人不在该校招生服务区内。

  “这是不是属于变相择校?如果以后其他小学也招体育、美术、舞蹈等特长生,是不是也可以?”陈女士对此提出了质疑。

  对此,江北区教育局与学校方面均表示,特招生只是为了传承学校的特色办学,与“零择校”绝不冲突,更不是给择校留活路,完全是两码事。

  家长:小学跨区招体育特长生,疑为变相择校

  注意到这一现象后,陈女士查阅了各个区域有关特招生的一些方案。

  她发现,特招生在“小升初”过程中确有存在,但在公办小学入学招生中就设立特招生的,目前仅有江北实验小学一家。

  “既然实施零择校,就意味着没有择校的可能,但特招生的出现却有种学校为择校留条活路的感觉,这种行为是不是违背了零择校的规定?”陈女士对此表示不解。

  陈女士咨询了宁波市教育局,得到的答复是“没有这方面文件规定”。

  不过,陈女士认为,如果容许江北实验小学设立体育特招生,那以后其他小学也开始招美术、舞蹈、乐器等特长生,是不是也应该容许?

  “那样,实际上就是将零择校化整为零,给择校留下了活路。”陈女士说。

  学校:这是特色办学,经过区政府批准

  记者查阅了江北实验小学的官方网站发现,该校确实存在跨区招收“游泳特招生”现象。

  校方招生领导小组5月14日发布“游泳特长新生录取名单公示”说,经100米混合泳测试,学校录取了13名学生,其中只有1名是地段生。

  随后,记者联系上江北实验小学校长。

  校长表示,早在八九年前,游泳就是学校的传统体育项目,前两年,学校还成了宁波游泳体育项目训练基地,“招游泳特长生并不是学校的私自行为,是经政府审批通过,全程由江北区纪检委监督的”。

    校长还解释了具体的招收方案:提前1年,面向江北区各所幼儿园招收三四十名有意向学游泳的孩子,经过专业教练一年的培训后,经测试最终选拔十余名学员上报给学校,经100米混合泳测试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记者又联系了江北区教育局。

  江北教育局负责人证实,此次招特长生确实经过区政府常务会议审批通过,而且,“特长生的名额不占用地段生的名额,是为了保证体育人才后继有人”。

  这名负责人还说:“这与‘零择校’并不冲突,而是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传统是一致的,更不是有些家长所想的规则之外的规则。”

  “零择校”与特色办学,到底如何取舍

  记者了解到,除了江北实验小学,其实,宁波不少学校里都设立了特色体育基地,为市体育队输送人才。如江东外国语实验小学、古林小学、高塘小学、江北中心小学等校,都设立了网球训练点。

  不过,这些学校一般是先招生,然后从学生中选拔人才。

  宁波市体育局负责人说,这种体育、教学结合的模式实现了市、区体育部门和学校的联动,缓解了体校招生难现象,也推动了学校体育的发展。“游泳是江北实验小学体育传统项目,如果因为“零择校”而放弃特色办学,这也是一大损失。”

  “‘零择校’政策中,并没有对特招生的相关规定。如果说‘零择校’实施就要抹杀学校的特色办学,那么学校原来已经形成的特长,已经配置的资源,该怎么办?我觉得要将这些特色运用好,才是教育的最优化和最大化。”江北区教育局负责人也持类似意见。

  “零择校”政策的实施,让我们看到教育部门重拳治理择校乱收费的决心和勇气。但是对择校仅仅下禁令是不够的。在叫停“择校”的同时,我们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如这个案例,一方是家长们所寻求的公平,一方是学校和区教育局所努力的特色办学,两者到底该如何均衡?小学特长生的招生,到底应该关紧大门,还是该网开一面?

 

 


—— 信息源自:高分网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