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公开征求意见。其中针对5-6岁学龄前儿童指出,“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教育部表示,实施《指南》原则之一就是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严禁“拔苗助长”式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在儿童节到来之际,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公开征求意见,拟规定5-6岁学龄前儿童学会10以内加减运算即可,严禁“拔苗助长”式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给学龄前儿童送来一份减负礼物。初衷无疑值得肯定。
大哲学家卢梭认为,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独特的地位。他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从本质来讲,教育应该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着重培养幼儿行为习惯与生活自理能力,让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不管是家长还是幼儿园都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事实上,教育部此前就发文要求各地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督察整改。但是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家长普遍望子成龙心切,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近些年来,应试教育压力不断前移,再加上有利益驱动,很多孩子从上幼儿园起就被套上了重重“枷锁”。对孩子进行拼音、外语、数学等小学化内容教学,俨然成了幼儿教育的通病。
教育部规定5-6岁学龄前儿童学会10以内加减运算即可,严禁“拔苗助长”式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适应了幼儿教育发展需要与幼儿教育规律,有利于减轻幼儿的学习负担,还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这是对学龄前儿童超前教育的纠偏之举。但是,家长们对此未必领情。
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孩子如果只会10以内的加减法,不会更复杂的计算题,不会一些拼音、外语知识,不仅在亲友与其他孩子面前感觉没面子,孩子升小学时也会吃亏。尽管教育部门三令五申小学不准组织入学考试。但是优质教育资源僧多粥少,在择校关口前移到小学阶段的当下,为了孩子能上一所优质小学,家长会只教孩子10以内的加减法吗?
前几年,笔者的孩子上小学,虽说上的是公办学校,学校没有整治文字考试,但是因为生源地不对口,被收取了1万余元择校费不说,孩子还经过了严格的入学测试。据孩子讲,入学测试除了考查加减运算以外,还考查了看图说话、自我介绍、唐诗背诵、与简单的英语单词。如果孩子只会10以内的加减法,没在幼儿园大班参加了“幼小衔接”教育,学习了一些英语与语文知识,孩子能否通过入学测试,进入这所小学,要打一个问号。虽然我知道拔苗助长不好,但是,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当下,为了让孩子上一所稍好点的小学,不至于输在起跑线上。作为家长,尽管心疼孩子小小年纪学文化知识太辛苦,对超前教育现实也无可奈何。
再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真能管用吗?慑于教育部的威严,为了避让政策红灯。一段时间内,幼儿园或许会不教授小学文化知识。但是家长的焦虑心态不会消除。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幼儿园老师也会想办法自编教材、资料,给孩子提前传授文化知识。而且教育部发布的这个《指南》只有引导作用,没有强制效力,而教育部此前发布的小学化禁令只是针对幼儿园,对出版商与家长并没有约束力。幼儿园不教小学知识,家长自己当老师或者让幼儿参加社会辅导班。教育部门想管也管不过来。
因此,教育部发文治理超前教育,把规定细化到学龄前儿童只用学会10以内加减法,只可谨慎欢迎,其实际效果有待观察与验证。当然,如果教育部门下决心均衡配置中小学、幼儿园教育资源,消除家长望子成龙的后顾之忧,幼儿被“拔苗助长”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