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是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有力抓手。近年来,我市以提高办园质量和管理水平为重点,全面推进学前教育科学健康发展。
一、注重投入,加快推进建设,优化学前教育发展一是多渠道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先后投入9100万元,完成了23所幼儿园的新建、改扩建任务,其中,新建幼儿园12所,改扩建幼儿园11所。市政府直接投资近千万元新建了天坛路幼儿园。共计新增规模177个班,新增学位5300余个,有12个镇办各有一所3-4轨制标准幼儿园。
二是引导和支持优秀民办幼儿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蓝天幼儿园、小能人幼儿园、杨华幼儿园等优质幼教资源均通过开办分园、向农村拓展等形式走集团化发展道路,其中蓝天幼儿园目前共有8家分园,在园幼儿1700余人,教师170余名。
三是出台 《济源市人民政府关于财政扶持学前教育的意见》。提出对优秀民办园实施 “以奖代补”,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培训等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园,提供优质、普惠性服务。目前,我市159所幼儿园中,有151所都能按照普惠性幼儿园收费。
二、抢抓机遇,创新机制,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我市一是在全省率先启动了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先后下发 《河南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制定了学前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年度目标,召开了学前教育工作会议,由分管教育的副市长与各镇办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了目标任 务。二是多方联动,保障学前教育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建立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细化了部门职责,由教育、公安、安监、卫生、食品、消防、建设等12个局委和16个镇办共同构建上下衔接、互相配合的管理体系,通过每年至少一次的联席会议,解决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多措并举,规范办园行为,确立了学前教育管理从 “合格”到 “规范”再到“内涵提升”的思路,规范了济源市幼儿园审批程序,实施镇、市层级管理,严格实行幼儿园办园许可制度。同时,对幼儿园教育教学常规进行量化,实行目标管理,并列入年终目标管理考核,开展幼儿园 “星级评定”活动,将其作为评先、奖补的依据。
三、规范管理,辐射带动,提升学前教育发展水平一是多部门联动,整治非法幼儿园。结合济源市 “安全保障型城市”创建工作,通过排查、分流、整改、取缔等,整治非法幼儿园,将检查结果在媒体上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目前,全市基本实现了无非法幼儿园的目标。
二是提升办园水平。以示范园创建为载体,加强对优秀幼儿园的指导,争创省、市级示范园。截至2011年,全市目前共有省级示范园6所,市级示范园11所,其中有5所省、市级示范园位于农村。开展全市幼儿园 “携手结对”活动。全市省、市级示范幼儿园分别与2至3所基础设施薄弱的幼儿园开展两年一个周期的帮扶结对活动,各镇办辖区内的幼儿园也开展相应的活动,有效地发挥了示范园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优化师资,强化监管,推进学前教育内涵发展 一是建立了幼儿师资补充长效机制。2011年,会同人事等部门,面向社会招聘了52名公办幼儿教师,为幼儿教师队伍补充了新鲜血液。2012年,计划再公开招聘60名幼儿教师。
二是持续推进幼儿师资培训和转岗培训。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幼儿师资培训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了为期三年的第一轮培训计划,共计培训园长、教师、保育员4000余人次。今年,又将幼儿园师资培训列入市培计划。
三是建立师资互动培训机制。从镇中心幼儿园和中心村幼儿园抽调园长和骨干教师到城区公办幼儿园学习锻炼,从城区幼儿园抽调优秀公办教师,下派到镇中心园任教任职,进一步提升农村幼儿园的办园质量。
四是保障幼儿园教职工权益。率先在全省将幼儿园教职工和其他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职工一样,按公务员津补贴85%的标准享受津补贴。在职称评聘和评先表彰上,积极向幼儿园教师倾斜,特别是针对当前民办幼儿园中的非事业编制教师,在表彰评比、教育教学活动等方面,享有与在编教师同等权利。同时,通过岗位培训、技能比武、继续教育等渠道,开展优质课评比、教学基本功比赛、课题研究等活动,提升教师素质,提高保教质量。
五是开展 “安全和谐型学校 (幼儿园)”创建活动。重视人防物防技防建设,配备安保人员,完善幼儿接送手续和校车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安全防范体系和应急机制,全面落实幼儿园安全责任制,确保师生的生命安全和校园稳定。截至目前,有15所幼儿园被评为 “安全和谐型幼儿园”,市政府给予每个单位3000元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