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江都区教育科研捷报频传:3月30-31日,在泰州召开的省新世纪园丁大赛颁奖大会上,江都区实验小学王俊亮等27名教师获奖,获奖档次和人数位列扬州前茅;4月7日-8日,全国高效课堂论坛暨课堂教学展示(比赛)活动落户江都,来自全国各地的700多名教育专家、学者、教师代表参加活动,江都的“尝试-诊断-建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全国尝试教学研究会理事长邱学华等教育专家的好评;此外,在扬州市统一组织的“义务教育小学段学业质量监测”活动中,15项主要质量指标数据,江都12项靠前……这是江都落实扬州市教育质量科研推进年措施取得的初步成效。
规范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
龙年的正月初九,江都参加高中质量分析会的机关干部、高中校长、骨干教师畅所欲言,探求教学应考之策:“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是否为学生激发了兴趣、拓宽了知识、提升了技能、启迪了智慧、带来了快乐?” “知识只有转化为能力才能改变命运,教育只有提升了人的整体素质才能决定未来……”
江都区教育局局长朱其山认为,“创新教育、精致学校、幸福师生、服务发展”成为江都向管理要质量的核心理念和共同追求。该区以“更加规范,更高质量,更具特色”为发展取向,积极构建基于“五严”框架下的素质教育管理机制,成立专门督查组,对照省和扬州《中小学管理规范》的要求,广泛开展“常规管理百校行”、“中小学一日督查”、“每周一校、每周一课”等活动,从常态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基本的“开齐、上足、教好”抓起,逐步聚焦到学生的养成教育、德育活动、个人品质、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但关注学生的认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强化基础与发展个性相结合、知识传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借助“感恩教育”主题班会以及“不要让爱你的人失望”专场报告会和“走上红地毯”颁奖仪式等教育活动,注重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进每一位高中学生主动发展、自信发展、个性发展、多元发展、和谐发展,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并能够融入社会建功立业的人。
有效教学:达标考核提效益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2009年开始,江都就分批对50周岁以下的教师,开展为期三年的有效教学达标定级活动。强化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作业、有效辅导、有效检测、有效反思,实现由“拼时间”向“求效益”转型。借助有效教学专题讲座、有效教学公开课、有效教学优质课展示、教育局视导督导推门听课等形式,学校先自达,镇、区先后考核验收。目前已完成72所学校区级验收,听课1060节,排序在前30%的,确定为优秀等级;排序在30%到95%之间的,确定为合格等级;排序在后5%的,确定为不合格等级,对参加达标合格的教师,发放有效教学合格、优秀等级证书,考核结果将纳入教师个人的职称评定、评先定职和绩效考核;优秀等级作为参评各级特级教师、名优教师的必备条件;成绩在后5%的教师需待岗培训,待考核合格后方可重新上岗。
龙川之秋:“星光大道”出新人
“教师要牢固树立"快乐是一种美德、微笑是一种力量、优秀是一种习惯、成功是一种心态"等工作生活理念,努力使自己成为激励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去年“龙川之秋”的龙川讲坛上,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首席专家、教育学博士肖川等为江都3000多名教师作讲座,名师引领、新秀上场、专家点评、师生共进是每年“龙川之秋”的特色,也是江都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星光大道”,每一届都有江都中青年优秀教师登台亮相,与省内外名师同台竞技,交流提升。这一舞台上,走出了袁圆、王梦霞、刘长才、王艳、高乃定、郜晓定等一大批省内外知名的教师。数学课上,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特征让学生探索,规律让学生总结,猜想让学生验证;学习汪曾祺的散文《咸菜慈姑汤》的语文课上,流淌着对家乡朴素的“爱”;美术课上,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彩笔画出想象和创意,体验着自我创造的“乐”;英语课上,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对后进生的鼓励和唤醒,洋溢着人本关怀的“情”……演绎着不一样的精彩。刚评上扬州市特级的于正军老师说:“十年"龙川之秋"一路走来,从一名台下观众走到台上当"演员",省内外著名教育专家的讲座、名师的教学展示,教学设计的精妙与独特、教学艺术的精湛与高超,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从《江苏教育》、《中国教育学刊》等杂志三十多篇论文的发表到扬州市百堂好课一等奖、全国录像课一等奖,是龙川之秋这个舞台成就了我!”
课题科研:成果显现促转化
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生产力。3月9日,在省“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苏中地区(江都)推进教育现代化实践研究》结题鉴定会上,省教育厅副巡视员步锦昆、政策法规处处长冯大生、评估院院长陆岳新等领导专家认为,该课题由“点”到“面”,指标体系建设符合实际,有一定的操作性、前瞻性,为苏中地区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鲜活的“理论样板模型”。近年来,江都围绕“教育质量科研年的18个重点建设项目”,积极开展教科研“八大中心”建设,坚持“课题问题化,问题课题化,质量监测常动,监测质量可控”,全区微型课题研究有声有色。今年,江都共有16项课题获省教育规划办立项,2项课题获省教研室立项,67项课题获扬州市教科院立项。目前,已有6项省级课题、20项扬州市级课题通过开题论证。油田一小、锦西中学的小班化教学等微型课题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效。
网上结对:城乡学校携手共进
作为省更高水平现代化建设试点区,江都在2011年初成功创建成省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区后,以“现代化学校制度建设”、“学校内涵发展”为重点,按照“七个一样”的要求,积极开展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试点探索研究,加强实验室、图书室、信息技术三大中心建设,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使用效益;今年19所学校省报创建扬州市数字化校园;区内85所学校网上结对,13所学校与区外名校结对,区域教育共同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一根细细的网线,让我们牵手名校,带动了我们这些薄弱学校管理、科研的提升。”江都区武坚镇黄思小学校长王大忠、吴桥镇谢桥小学校长臧海峰等深有感促:“在校本教研的互动中,江都区实验小学、扬州市梅岭小学老师的优质课教案、精心制作的课件,让我们学校的老师大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