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了打孩子的目的,让孩子清楚了为什么挨打,接下来就是什么样的错误,应该接受挨打这样的惩罚。在我的教子实践中,有两种情况孩子要挨打:第一种,同样的错误犯了两次以上,纠正过批评过,孩子也保证过,但事后不重视,依旧犯,那只能挨打;第二种,主观故意犯错,明明知道这样做产生的后果或带来的危害,却故意为之,这样就更不能姑息迁就了。但对于女儿依依来说,几次挨打都是因为前者。
这里的主观和客观该如何区分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在客厅玩耍,跑来跑去,一不留神,将放在茶几上的水杯碰倒了滚到地上,杯子里的水或饮料洒了,或者杯子打碎了,这就是客观造成的错误,因为孩子无主观故意,而是由于自己不小心才犯的错,这样的错首先要安慰孩子,而不是指责,因为这时孩子都会因为无意识的错误而愧疚害怕,同时要和孩子一起收拾“残局”,而后耐心告诉孩子,以后在客厅玩耍奔跑一定要注意,不可以再犯这样的错误。当然,家长自己也要检讨一下,以后注意,孩子在家玩耍时,尽量把东西放在安全处,放到孩子不容易碰到的地方。同样的结果,如果不是孩子无意碰倒的,而是故意将东西摔在地上,那性质就完全改变了,这种主观故意犯错,就要接受挨打的惩罚。
孩子还有一种主观犯错要引起家长的注意,家长由于各方面原因,忽略了孩子的存在与情感需求,他经常要一个人面对玩具,孩子不懂怎样表达出来,就有可能故意不断惹出事端,来引起家长的注意,这种情况家长就不能再打孩子,应多给孩子一些关心。培养孩子家长还是要多一份细心,留心他们的行为变化,而不是机械地死搬教条。
一个刚上一年级的小姑娘,今天特别开心,因为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她聪明。回到家,她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也很开心,还答应给她做好吃的。
妈妈去厨房忙活,孩子就在客厅里来回地跳舞,以表达自己愉悦的心情,一个转圈,转过身的时候,她的裙子刮到了茶几上的烟灰缸,水晶烟灰缸瞬间坠落,变成一大片晶莹的破碎碴子。
妈妈听到客厅里的声音,赶忙从厨房跑了出来,看到地上破碎的烟灰缸,妈妈的火气顿时升腾,那是妈妈结婚前送给爸爸的生日礼物,现在被女儿打碎了。一气之下,妈妈举手便打了女儿,明知道孩子不是故意的,她却打了孩子。这个时候,妈妈很大程度是因为心疼水晶烟灰缸,因为它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是对自己难过心情的一种发泄,并不完全是以教育孩子为目的。试想一下,如果女儿打碎的是一个不值钱的玻璃杯,我相信妈妈是不会打孩子的。
我强调主观上的错误要挨打,而客观上的错误不要轻易打,打孩子和其他教育手段一样,都要师出有名。不是依照事情的结果严重程度而打孩子,而是看事物的性质本身而定。另外,家长要能够正确判断孩子的行为是否为主观。孩子的主观过错,应该是指明知道会产生某种不良后果还故意为之。孩子的判断力必定有限,有些事虽然是故意的,但不清楚会造成很大的恶果,家长要注意区别对待,不能无端地委屈了孩子。
由于主观的过错,给他人造成损害,就得承担相应的责任。孩子现在的主观故意如果不及时遏制,将来上升到法律层面,那就不是挨几巴掌打的问题了,可能是牢狱之灾。所以,家长要理性对待孩子主观犯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