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我们向美国学什么?
从中国大街上随处可见琳琅满目的国际品牌,到美国时代广场引人侧目的五粮液广告,而中国的 CPI 直接影响着美国的股市涨跌,美国的天气数据同时决定着中国大豆的价格走向。对于中国来说,整个世界从未如此的狭小,变化的如此迅速,而这一切的变化也就发生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当中。
当我们的孩子长大成人,未来他们面对的将是全球公民时代下的人才竞争。在这个注重创新的全球化时代,拥有最多国际化人才,以创新著称的美国在教育上有哪些优势?对于同样是世界大国的中国应该学些什么?这已经成为教育界最为关注的话题。
记者了解到,全球首次国际化人才暨学科英语教育高峰论坛 5 月 27 日即将在京启动,到会的嘉宾包括著名教育家、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陶西平,前美国教育部部长,杰出作家、演说家—— William J. Bennet 先生,美国前教育部双语司司长、副助理部长、现南加州大学兼任教授 Marina ,普林斯顿大学招生官 Janet Rapelye ,中国教育学会专家理事长龚亚夫 ,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丁俊华,瑞思学科英语副总裁 Sally 等权威专家们将就学科英语教育发展以及其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展开讨论。
学科英语,全球公民第一把“钥匙”
在全球公民的话题中,第一个困扰国人的问题,那就是英语的学习。为什么大型跨国企业中的中国人,日常交流没问题,而深入的工作交流中,就感到非常吃力,而印度人却可以?为什么胡适、林语堂等近代的文豪在很早前就可以自由的用英文创作和表达,而我们反而不行?近年来的学科英语教学实践为这一疑问找到了答案。
瑞思学科英语副总裁 Sally 指出,印度人以及胡适、林语堂,所接受的英语的学习方法是非常相同的,比如印度从前是英国的殖民地,到现在很多课程都是用英文授课的,而胡适所在建国前的清华和林语堂所在的教会学校,都是进行半天中文授课,半天英文授课的。这样就很好理解,语言就是工具,用英语去学习数学、语文以及科学,才真正符合语言的学习规律,把英语作为知识来学习并不科学。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国内的学科英语行业发展非常迅速,仅推动学科英语教育的行业领导品牌瑞思学科英语,在国内布点就超过百家,并覆盖大多数一二线城市。而在瑞思学习 3 年 10 岁的 Herbert 考取全球排名 11 的杜克大学,加上数百名瑞思英语小达人在各级赛事的出色表现,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全球化时代,聚焦美国教育
全球化的时代中,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分工,不同的国家扮演不同的分工角色,而人才的培养,则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在国际上的经济政治地位。中国上万家茶叶企业的营业额抵不上一个立顿,中国所有的投行的收入还不及高盛一家美国企业,而《功夫熊猫》从创意来源到动画制作,都在中国,而中国的动画制作公司却只得到廉价的报酬,却给美国的出品方带来巨额的利润,这一切都可以归功于美国的教育模式。
美国前教育部双语司司长、副助理部长、现任南加州大学兼任教授 Marina 指出, “美国大学最看重的,是他们是不是在为世界培养领导者。” 而正是这个终极的教育目标,决定了在美国教育中对于团队合作、交流,以及创新等教育环节的重视,这让美国的教育体系显得非常与众不同。在美国,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更像是一个不断社会实践的过程,孩子们需要参加各种不同的活动,实践自己的创新构想,去和同学一起研究不同的课题,搜集资料,制作报告书,进行演讲演示,从而在团队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认同。这个学习的过程贯穿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整个阶段,被反复的重复和强化。这样我们不难理解美国孩子创新和领导力的来源了。而这些被我们国内不重视的学习成果,才是未来应对国际化人才竞争最好的武器,也是国家强盛的根本。
全球化时代,教育也同样面临着更多的吐故纳新,此次召开的国际化人才暨学科英语教育高峰论坛,将会带给我们怎样新鲜的养分,值得每个关注教育的人士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