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风景在校园。”这是当地群众用来形容校舍变化的一句话。即使在塔里木盆地一些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不少县乡学校也建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生食堂以及草坪足球场、多媒体语音室等,走在南疆四地州的乡村学校,记者深深感受到这句话的分量。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两年来,新疆教育事业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赵德忠告诉记者,“变化是喜人的,老百姓实实在在看到了教育发展的成果,并受惠于教育的发展。”
地处塔里木盆地的和田、喀什、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苏四地州,主要聚居着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少数民族群众。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不断加大对南疆四地州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相继启动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多项教育惠民工程,促使南疆地区基础教育教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基础教育水平快速提升。
据了解,截至2011年底,19省市调整后的援疆综合规划(2011—2015年)总投入资金为639.08亿元,其中教育项目规划投入资金由77.27亿元提高到93.99亿元,增加了16.72亿元,所占比例达14.71%,增长了2.7个百分点。其中,浙江省、安徽省、湖南省援疆资金比例超过20%。为增强受援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缓解自治区受援县市师资短缺的问题,着力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援疆省市分批选派871名教育援疆干部和教师到岗任职、任教。同时,援疆省市充分利用本省(市)优质教育资源,积极为受援地区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浙江省筹集资金在阿克苏地区援建2个地区教师培训基地,开展35岁以下双语教师两年制培训,目前已有1000多名教师接受培训。北京、天津、江苏等省市将受援地1700余名双语教师安排在本省市高校进行一年期培训。
在教育部关心下,继2010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22所高校开展团队式对口支援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工作之后,2011年又落实了内地19所本科高校采取2对1或3对1的方式对口支援新疆8所本科院校;30所高职高专院校对口支援新疆19所高职高专院校工作。
据介绍,新一轮“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中,已确定41所内地高校对口支援新疆11所本科高校,并将高职高专院校纳入对口支援计划。新疆高等教育内涵建设不断加强。通过实施两轮“自治区重点学科建设计划”和“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建设计划”,扶持建设67个重点学科、10个培育学科和41个紧缺专业,启动“民汉双语翻译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提升了新疆紧缺性人才培养能力。
两年里,新疆边远贫困地区学校布局趋于合理,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全区所有农村中小学生享受“两免政策”,86%的农村寄宿中小学生享受生活补助,城市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部分城市低收入家庭学生同时享受免费教科书。
2010年,新疆先行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和农村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标准,真正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全面免费。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幼儿教育机构数量和在园人数增长均位居全国前列。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与师资培训进展顺利。
赵德忠告诉记者:“下一步,新疆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教育发展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位居西部前列,教育支撑自治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能力全面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