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以职业教育促进就业改善民生

--------------------------------------------------------------------------------
点击次数:73899  发布时间:2012-5-20 7:18:23

 

    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 赵为粮: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终身教育,是实现人的尊严、择业自由的就业教育。家有万金,不如一技在身。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人人有技能、个个有本领,才能带动更多人实现就业,更好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公平。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并存,城乡和区域之间差异大,努力办好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方能有效解决就业难与招工难,为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坚持办好适销对路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现代产业发展的产物,与产业和劳动力市场联系的紧密度决定职业教育成败,就业状况是检验职业教育好坏的第一标准。第一,推进产教对接。瞄准产业发展需求,形成与区域经济和产业体系匹配度高、结构合理、覆盖面广、特色鲜明的专业布局结构。以重庆为例,就是要立足提升先进制造业水平,加快建设支撑和服务“6+1”支柱产业、“2+10”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专业和专业群。第二,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二元双制”校企合作模式,实现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深化“园校互动”办学模式改革,实现校长与厂长、学校与工厂、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理论与实践、作品与产品、招生与招工、育人与增效的深度融合。鼓励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设立“厂中校”或“校中厂”。把适配产业、促进就业变为职业教育机构发展的内生动力,把举办或参与职业教育变成行业企业的基本需求。

  坚持办好受益终身的职业教育。终身教育和终生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生存的基本方式和发展的内在需求。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终身,为每个社会成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提供相应的教育服务。第一,坚持纵向贯通。构建由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到高级技师的技能人才发展通道,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相衔接的职业教育通道。采取单独招生、选优推荐、技能考试、“3+2”、“五年一贯制”等形式,扩大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的比例。扩大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专业和“专升本”招生规模,扩大高职毕业生升入应用技术本科的比例。第二,实现横向融通。以建立学分银行和实施模块化培养为基础,构建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文凭证书认证互通机制。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相互开放课程体系,共享实验实训和教学资源。建立职业教育与培训服务平台,构建覆盖全体城乡劳动者的教育培训网络。第三,做到多向联通。探索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教育、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连通机制,建立职业教育终身化激励机制,推进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

  坚持办好社会有用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在于平民性、实用性和职业性。因此,要把学有所教、教有所能、能有所用作为基本理念,把提高质量作为第一目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努力培养对社会有用的技能人才。第一,创新培养模式。坚持学生中心、能力本位、学做合一的理念,积极探索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和现代学徒制等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改革,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式,试行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落实学生到企业技能实训和实习环节,强化实践性教学和动手能力培养。第二,创新培训模式。适应城乡全体劳动者就业需要和职业生涯发展要求,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统筹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完善以职业学校、企业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的职业培训体系。加大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和定岗培训,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使受训者达到上岗要求或掌握就业的职业技能。

  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人民群众是否满意,归根结底在于职业教育培养的人能否体面地就业和有尊严地改善工作与生活。因此,完善就业服务和提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和待遇,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第一,加强就业指导。着眼受教育者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教育,帮助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合理配置自身知识和技能资源,满足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需求,帮助学生顺利进入就业岗位。加强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教育,培养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逐步对毕业生实施全程化、全员化、网络化跟踪服务,提高毕业生就业层次和质量。第二,改善外部环境。引导全社会转变教育观、人才观、择业观,树立劳动光荣、技能成才、行行出状元的观念。彻底摒弃唯文凭的用人导向,提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取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及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高技能人才,在政策上分别与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同等对待;实行技能补贴、技能奖励等措施。设立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技能大赛奖和技术能手奖。对有突出贡献的技师、高级技师建立政府津贴制度。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有效地改善民众对职业教育的满意度。

 


—— 信息源自:光明网-《光明日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