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男女厕所以外,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标识?”台上的老师问。
“安全的!”“吸烟的!”“禁止说话的!”台下的学生七嘴八舌地抢答。
一个春日的下午,一堂关于标识大PK的课程正在重庆市江北区猫儿石实验学校四年级3班的教室里进行。台上稚气未脱的两位老师一个叫赵中华,一个叫刘柳,他们都是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三年级的学生。
这一天,相同的课程还在四年级、五年级和初一年级其他8个班级同步进行,授课老师也都是赵中华和刘柳的大学同学。台下听讲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来自农村,父母在这个城市打工。
这些孩子比刘柳他们想象中的要活泼很多,一堂80分钟的课上下来,他们把嗓子都喊哑了。这是他们第3次来授课,刚走进教室,学生们围上来,一个小女孩说:“老师,你今天的发型很好看!”另一个小男孩则拿了纸和笔让刘柳写下她的QQ号码。“他们都有自己的QQ号。”刘柳说。
“标识大PK”是《打工子弟城市融入与成长》课程中的第3节课。这个专门针对打工子弟的课程是由重庆NGO组织绿叶义工、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歌路营教育咨询中心共同编著的。经过北京歌路营教育咨询中心培训后,绿叶义工的义工和重庆工商大学的学生志愿者担当起老师的职责,给孩子们上这门特殊的课程。
九成流动儿童更喜欢老家
“只有19.1%的流动儿童认为农村比城市好,却有88.9%的儿童更喜欢老家。这两个数字说明流动儿童生活在城市里,对老家的感情没有减退,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还没有很好地融入自己生活的环境中。”绿叶义工秘书长胡承亮说。
上面两个数据来自2011年绿叶义工对流动儿童的调查。
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流动儿童的规模在不断增大,随着上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出生的第二代农民工逐步增多,他们开始正视将孩子留在农村老家的各种弊端,选择将子女带在身边进入城市生活和学习的比例越来越大。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流动儿童已经增加到了2533万,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让我们惊讶的是,有些孩子随父母来到重庆三四年了,从来没去过有着重庆地标意义的朝天门码头、解放碑,没有去过一次公园或是科技馆。”绿叶义工秘书长胡承亮说。“这些孩子虽然生活在城市,但是和城市还有着很深的隔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