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四重门见证中国高等地质教育优雅转身

--------------------------------------------------------------------------------
点击次数:3232  发布时间:2012-5-9 11:05:37

 

    任何建筑都有供人出入的门。
 
    凯旋门、天安门,有的建筑以门来命名;国门、开放之门,有些词语以门来展示胸襟:国家不推开改革之门,社会发展就会滞后;企业不推开革新之门,经济效益就会滑坡;大学不推开创造之门,就会被时代抛弃!
 
    在中国2000多所高校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用60年的时间,轻轻推开了地质之门。为了梳理中国高等地质教育的发展脉络,2011年下半年,校方在最显眼的大片绿地之上,建造出一个名为“四重门”的校园文化景观。
 
    和那些华丽的文化景观相比,四重门朴素但不乏感染力:四块印度红的长方形岩石,围成一个正方形,每块岩石上分别镌刻着:北京地质学院、湖北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四块岩石除了24字外,再也没有其他的说明介绍。也许这就足够了。
 
    每个人来到这里,见到四个环绕的校名,都会不约而同地联想到这所大学四次优雅的转身。
 
    新中国成立不久,为了经济建设的需要,为了培养地质勘探人才,国家在北大、清华等院校地质专业的基础上,于1952年成立北京地质学院。这是中国最高级别的地质学府。
 
    上世纪70年代,学校迁出首都,为了南下湖北,教学仪器、地质矿业标本和办公设备装了整整一火车,火车驶入河南驻马店的时候,天降暴雨,洪水冲垮了铁路,几天后,火车才辗转来到湖北。学校迁入湖北,改名为湖北地质学院,在江汉平原上的江陵县办学。
 
    1974年学校获准迁入江城武汉,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东湖之滨的南望山脚下到处是水塘、菜园、农田和空地,师生们在这片沃土上,发扬地质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始建设全新的大学校园。
 
    1987年,学校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从此,这所大学承载起中国高等地质教育的更加光荣的使命。
 
    每当回忆起这段历史,中国科学院院士赵鹏大不免发出深深的感叹,也正是这位地质教育家,为四重门挥毫提字。
 
    一个春光明媚的中午,笔者来到四重门前,金色的阳光洒在岩石上,微风拂过绿草芳香、蝶舞纷飞,一股温润之情油然而生。站在风景如画的校园里,谁会把这里和30多年前的情景联系起来呢?
 
    四重门不仅蕴涵地质之门的文化诗意,还是创新之门、开放之门和未来之门的鲜活写照。
 
    以前,地质的光芒被阴云遮盖,众多地质院校改旗易帜,弱化地质特色,唯独这所大学,坚守地质教育阵地,在困境中隐忍前行。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国家对地勘事业和对地质人才渴求的升温,地质教育之光重新点亮。
 
    今年下半年,中国地质大学将迎来60年校庆。
 
    不远处的校园内,一群“90后”的大学生,唱着《勘探队员之歌》,即将开赴野外地质实习的“战场”。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着丰富的矿藏……”激动人心的歌声,在校园的上空久久回荡。

 

 


—— 信息源自:科学网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