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高考志愿填报 为何非“北上广”不填?

--------------------------------------------------------------------------------
点击次数:2984  发布时间:2012-4-10 18:01:52

 

    距离今年高考还有50多天,四川省各高三年级的学子们正在加紧备战2012年高考。

  当学子们在教室里复习之时,不少家长已开始关注志愿。每年,家长和考生都会在选择何地院校就读等问题上颇费思量。而其中,地域选择已成为考生挑选大学的重要参考因素。

  北京、上海、广州值不值得你“蜂拥”?四川省教育考试院专家建议,需尽量避免高考录取中可能出现的“志愿扎堆”现象,考生应该结合自己未来的发展,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

  view1 北京、上海为什么那么热?

  近年来,从各地的媒体报道中都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现象: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地的高校录取分数线持续走高,造就了一股“天南海北”热。

  记者走访一些高三家长,探求他们为何青睐这些城市的原因。一部分考生和家长是看重了北京、上海等城市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优越性”,认为在这些地方求学,不仅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而且还可以为今后的就业拔得头筹。还有一部分人,则是因为“从众”的心理而选择了这些城市,或觉得在这样的城市读书很光彩。

  志愿填写专家建议,一味追求大城市是不可取的。“报考大城市的考生很多,使得竞争的压力巨大。同样的考分情况下,大城市的学校可能录取无望,但报稍微偏远地区的高校却能避免‘扎堆’,甚至还能被录取到相对热门的专业。”是否选择去热门的城市读书,要理性的考量自己是否拥有了足够的实力。这种实力不只是成绩,还包括适应能力、家庭经济能力,考生们做决定是要从实际出发,才能避免吞食落榜的苦果。

  view2 盲目“恋乡”也不可取

  除了大城市报考热之外,还有一种情况也很有意思:不少考生只想留在本省、本地读大学。爸爸妈妈对此各有说法:“去外地念书不够安全”、“在本地念书,亲朋好友多方便办事”、“就在当地,不用经过适应期”、“说不定在外省读书留在外面,以后安居就在外地了”……

  对此,志愿填写专还是有话说:“有时候,以距离换分数不失为一个明智选择。”举例来说,报考中山大学的当地学生考分需要超出一本线100分左右,但对某些省份的考生,只需要超过一本50多分左右即可。哈工大在全国是数得着的好学校,我省一些考生一听在哈尔滨就觉得特别冷,不愿意去报考,但也许同样分数的考生去报一下就能被录取。

  某些考生和家长紧盯省内名校,使得竞争激烈,同等分数在省内不一定能上该省最好的大学。但如果跳出本省,填报其他省份的高校,则可能增加录取的几率,想要子女、特别是女儿留在身边的父母需结合考分放眼全国,尤其是那些分数无优势的考生,不妨选择先报外地高校。

  view3 各方利弊都要综合考虑

  那么选择高校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专家建议:首先,应该考虑城市的消费水平,超出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就学费用不仅会给父母带来巨大的压力,也会成为学生的精神负担。其次,所读专业一点要适应。一方面考生要根据兴趣主导原则“适应”报考的专业,同时专业也要和高校所在的城市相互“适应”。再次,地区不同、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地理环境有着差异,是去温暖潮湿的南方还是寒冷的北方,是去经济发达的东部还是潜力巨大的西部,考生收获知识的同时,纵览当地胜景,也不妨是一种成长。

  当然,锁定高校所在城市的时候,就业前景也要综合的考虑进去。考生还要看看自己是否有较好的抗压能力,是愿意去竞争激烈的大城市发展,还是想在安逸舒适的小城市生活。不同地域的高校有不同的办学特色,考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和特长来选择。

 


—— 信息源自: 华西都市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