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是网络时代的产物,也是社会诚信缺失表现在网络的形式之一。网络谣言有其疯长的土壤、营养与环境——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发达,论坛、博客和微博等的开放快捷,加上社会心态的浮燥、猎奇等。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性与杀伤力无需赘述,有人形容,网络谣言恶于毒品、猛于恶虎,一点也不过。
青少年是网络的常客,好奇心强,辨别力弱,极容易被网络谣言所欺骗,甚至会做出不利于自己、不利于社会的事儿。青少年是一个人身体走向成熟、心智走向成熟的关键年龄段,如果长期生活在一个被网络谣言包围之中,就会对身体与身心健康成长构成严重威胁。青少年是未来,社会有责任让青少年“远离”网络谣言,或者说,免于网络谣言危害的自由。
首先,要下大力气净化网络环境。互联网越发达,越要进行规范与管理。这既是互联网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尽管目前已经有《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和《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并有实名制的推广与运用,但是,法制建设依然滞后,制度规范依然不够,这些漏洞也成为网络谣言产生、传播及危害的“灰色通道”。因此,进行相关法律与制度的完善,是净化网络环境的基础,也是堵截网络谣言的“防火墙”。
“谣言止于智者”。要教育和帮助青少年成为“智者”。有观点认为,应该构建一个全面的知识体系,不仅要有关于谣言的知识性内容,更要有识别谣言的方法、技巧,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内容,三者不可偏废。特别是不仅要进行防谣言教育,更要进行反谣言教育。防谣言教育注重的是个人防范谣言能力的培养,以达到不信谣、不传谣的目的。反谣言教育表达了一种主动、合作的教育观,在网络谣言日益泛滥的今天,主动的反谣言教育是必要且应当的。
与此同时,家长、教师,以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对青少年这一群体关心关爱,及时与他们进行思想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用正确的舆论来引导他们。除了传统形式的沟通与交流外,通过网络架起“桥梁”或更有效。有人建议,可以积极利用电脑及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强化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和社会公德,培养网络文明观念和行为。也可以通过网络传播与教授青少年鉴别信息真伪的知识。
总之,全社会要共同努力,给青少年健康上网、安全上网营造良好环境,让网络谣言无立足之地、无传播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