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老师走了,一个真正的教师走了,我感到特别失落。
这些年来我越来越觉得,中国的教育和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第一线教师的具体教学活动里,他们才是决定性的因素。作为一个中学教师,马小平却有全球教育眼光,在21世纪的世界大格局、人类文明的大视野下,审视和思考我们所面临的教育问题,所要承担的历史使命。
我最初是被马老师提出的“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能够走多远”的命题所吸引的。马老师说:“干教育这一行,如果不是十分的热爱,干得不愉快,而且还痛苦,那就真正要赶紧改行。但是我们如果执意选择教育,那我们就得朝最好的方面去做。”他还说:“我一生总在追求我达不到的境界。我对智慧的东西总在追求,而对非智慧的东西是非常的反感。”他的学生因此说他“身上有一种很浓的少年气质,一种不平静的东西,一种燃烧的东西。”这样的精神状态,是许多“混饭吃”的教师所难以比拟和理解的,却是一个真正的教师所必需的――教育本质上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事业。
最能体现马老师对中国教育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的,是他所提出的问题:“什么是当代中学生最缺乏的?”在我们的教育下,很可能将出现有知识、技术,但没有文化、没有人文关怀和素养的一代人。这正是全球性的现代文明病的恶果,我们以“成功者”为目标的教育,必然导致实利主义、实用主义、虚无主义、市侩主义的泛滥,形成年轻一代精神与道德的危机,有可能导致整个人类文明的腐蚀与毁灭。一位教育家说过:“我们留什么样的世界给后代,关键取决于我们留什么样的后代给世界。”这让马老师重病缠身时灵魂不安的问题,却使我们羞愧难言:因为人们早已麻木,不去追问这些问题了。
马老师不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更是一个具有行动力和创造力的教育实践者。他追求教师的一种“诗意生活”:不寄望于一劳永逸地解决教育所有弊端的所谓彻底、根本的变革,而是从改变自己的存在开始,在意义真空的教育大环境里,进行有意义的实验,在现有的框架之中加进一个异数,创造“第二教育”。这是一场静悄悄的变革。
马老师走了,他的事业需要继承。在教育第一线,还有像马老师那样正在进行自觉教育实验的真正的教师,在中国教师队伍中,他们比例不大,绝对量并不小,我们应该以他们为教育改革的骨干和依靠对象。只要有一支真正的教师组成的队伍,中国的教育就还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