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法制宣传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

--------------------------------------------------------------------------------
点击次数:2646  发布时间:2012-3-20 12:00:16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成长发展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对于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以及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做好这项工作,无论是从实践的角度,还是从理论研究的角度,都要体现我们对社会、对青少年成长负责的良知和责任感。 

  在对青少年进行正面的法制宣传教育方面,应该说多年以来的全民普法教育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普及法制教育、增强全体青少年的法治意识,任务还非常艰巨。开展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相关联的法制教育时,要深入研究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别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思想逻辑和成长环境,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找准基本规律,探索有效路径。要注意把握几个重点环节。一是教育青少年从小事、从行为习惯开始形成制度规则意识。法治是制度规则的升华,没有良好的制度规则意识,不可能培养出法治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要一点一滴地逐步培养对制度的尊重、对规则的敬畏。二是把道德底线教育与法制教育结合起来。用青少年听得懂的语言,把道理讲透彻,从最简单、最基本的要求,比如诚实、不讲假话、不做坏事、不做害人的事,开始进行教育引导。三是让青少年明确必须遵守的法制底线,知道有哪些“红线”绝对不能逾越,自觉反对邪恶,反对暴力。要以2007年中宣部、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颁布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为准则,对《纲要》阐述的原则进一步细化、具体化,同时融进好的案例,分层级、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对青少年开展法制教育。 

  实现有效的社会治理,需要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必要的规范。在这一规范过程中,内含着情感、道德和法制三个层面、逐级递进的调节逻辑,不能只单纯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推动青少年健康成长、正常步入社会,首先要在情感层面开展教育,引导他们真正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华民族,有对他人、对生命基本的尊重。然后,教育青少年明确道德底线,遵循基本的道德规范,养成正直、善良、诚实、有爱心等基本道德品格。在此基础上,切实抓好法制教育,培养法制观念和法治意识,自觉做到遵纪守法。

    法制宣传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做好预防工作,需要认真研究把握普通青少年向“问题青少年”转化的边界。一是关于不良行为,要搞清楚哪些不良行为会导致后期的违法犯罪,这些不良行为是如何形成的。二是关于不良习惯养成问题,要研究青少年在什么阶段容易出现坏习惯,在什么阶段必须对这些坏习惯进行干预,否则就会发生演变。三是关于青少年失学失业问题,要认识到这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教育部门、家庭都需要继续努力,必须使九年制义务教育成为强制性任务。四是关于特殊群体整体关爱不足的问题,比如目前数量众多的农村留守儿童,要防止他们因为缺爱失管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把这些问题梳理清楚,才有可能对症下药,找准转化的关键环节,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做深、做实。 

  找准边界之后,就要研究如何对“问题青少年”进行教育转化。要加强专业领域研究,对“问题青少年”群体进行必要的合理分类,找准不同类型群体思想转化的内在逻辑和行为转化的有效载体。要密切关注基层的成功实践,总结推广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帮教模式,使点上的经验转化为面上的普遍性措施。要明确在教育转化“问题青少年”过程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样承担着重要职责,有必要使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学会有效的教育方法。 

  做好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和预防违法犯罪工作,一是要加强基层一线的工作力量。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引导,感情、信任、友谊因素非常重要。很多工作在一线的民警能够感染、转变那么多的孩子,就是和他们建立起感情纽带,赢得了他们的感情和信任。二是要坚持专兼职结合的原则,各有关部门密切协同,形成整体合力。三是要强调工作队伍的专业方法与爱心、耐心、责任心的结合。四是要集中全社会的关爱力量,特别是让“问题青少年”感到还没有被社会遗忘和抛弃。特别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理论性和专业性。要充分借助专业力量,深入挖掘实践中带有普遍性的原则,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并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营造积极的社会舆论环境。

 

 


—— 信息源自:中国青年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