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 点击次数:3253 发布时间:2012-3-19 12:44:13 3月3日,两会开幕的那天,教育部长袁贵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关于异地高考的问题,教育部正鼓励各地尽快推进,现在到最后的冲刺阶段了,用不了10个月就会出台相关政策。 此前,在2月29日,山东省就颁布了《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突破高考户籍限制,准备从2014年起,将允许非户籍考生在山东省参加高考,并与山东省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当然,这项政策的对象并不是没有限制地完全放开,还是限于“凡在我省高中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平心而论,这样的限制也可以说是合情合理的。 允许异地参加高考,被指与教育公平相关。在这个问题上,最惹眼的应该是北京和上海,高校比较多,名校更为集中。因此,有户籍的本地考生中,录取的人数相对也多。反映在高考分数上,就是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按山东一位中学校长的说法:“同样考六百分,在北京可以念北大,但是在山东连山大也念不了。” 但是,在北京、上海,流动人口也多。据媒体报道,2011年,北京常住人口达2000多万,外来人口超过740万,比重接近40%。按“六普”的统计数字,上海的常住人口为2302万人,外来人口为898万,占39%。在如此之多的外来人口家庭中,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和父母一起在京沪两地生活,并在北京、上海接受小学和中学的教育,但到高考时,却要回原籍报名参加考试。就情理而言,这的确是一件很搞笑也很悲惨的事。 但是,要北京、上海完全对非户籍考生放开,譬如像山东的政策那样,在北京、上海读高中就可以参加高考,会不会使京沪两地考生人数大增?会不会使北京、上海考生的权益受到影响?更会不会因子女教育为诱因引发更大的移民潮? 山东的中学校长说:“山东作为一个考生大省,历年来高考门槛较高,其高考分数线在全国不是最高的也肯定在前几名,所以有意愿在山东参加高考的外省籍考生肯定不会很多,这就使工作便于开展。”这恐怕也是山东可以在全国“率先破冰”的底气。 对此,也就在两会期间,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马上表示,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既想到要解决随迁子女的考试问题,又不能影响北京、上海当地考生的权益”。然而,问题在于,我们能够真的找到这样一条出路吗? 实际上,如果仅仅把目光局限在高考上,想在这个划定的框框内求公平,也许我们面对的就是一道两难的命题,不可能找到两全其美的答案。举个绝对的例子:近年来,高考作弊的案子时常见诸报端。但越是披露,类似的案子似乎越多,案情越来越离奇,办法也越来越“高科技”。作弊可以说是高考不公平之最,但就事论事地对作弊“零容忍”,恐怕还是杜绝不了,还是有人会铤而走险。 要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我们必须将眼界放开。熊丙奇教授提出的解决方案是给学生和高校更多的选择权,他指出:“当原有的高度垄断的高考录取计划体制不复存在时,户籍制对高考的绑架自然也就失去了作用”。 为此,熊丙奇教授提出一个问题,中国的学生申请美国大学,美国高校会要求学生拥有美国户口吗? 为什么,因为美国大学多,好大学也多。几年前在台湾,听到一个说法,就是“只要想读大学就能读”。其实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教育方面都能做到这一点。如果有了这样的条件,我们现在面对的难题才能有破解的可能,高等教育才谈得上“公平”二字。 如果我们按照国际惯例,中学生毕业参加会考。一般的大学凭会考成绩,再加上面试,就能录取,首先把这高考生死攸关的结解开。好的大学,譬如什么985或211,实行自主招生。可以组成集团,像现在的“北约”、“华约”那样搞联合考试,而且一年可以考数次。要上好大学的学生就去参加考试,参与竞争。 按国际经验,要达到“想读大学就能读”的境地,最后的解决方式就是多办私立大学。我们在媒体上常常见到,某某学院的学生邻近毕业时才知道,自己就读的这个学校没有有关部门批准的招生指标,拿不到国家承认的文凭。反过来想这个问题,这么多孩子想读大学,这么多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上大学,为什么我们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呢?当然,办学质量是个问题。日本的经验可以借鉴,公立大学的教授们到60岁就退休,然后可以去私立大学应聘,只要能上课,就一直可以干下去。私立大学要实行教授办校,国家给予一定的支持。不要让资本来办校,资本可以投入,可以参加分红,但不要介入大学教学的具体事务。
—— 信息源自: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