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高考,要相对公平 也要多元选才

--------------------------------------------------------------------------------
点击次数:2635  发布时间:2012-3-16 11:31:29

 

   “高考改革新方案”、“异地高考”、“一年多考”、“本专科分流”、“自主招生扩大范围”……这里的每一个词语、每一种说法,都能撩拨成千上万家庭的敏感神经,影响着数以万计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和人生走向。“百年树人”的教育,原本不该多出新闻,而现在,却成了改革年年做、新闻时时炒的“国计”和“民生”热点。

  今年两会,因为“异地高考”的小小破题,让社会公平再度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话题,也让人们对据说很快就将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充满期待。如果我们愿意回忆,那么在两三年前,同样是最受关注的热点,两会上媒体采访、代表委员们谈论最多也最焦虑的教育问题,是如何回应“钱学森之问”,是中国教育如何不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惟分数是举,而更多由高校自主选拔出具有创新潜质和良好公民素质的人才来。

  在一个社会管理各领域配套制度都与一个变动巨大的新时代不相匹配、社会群体间利益交错冲突敏感的环境中,在教育投入长期不足、城乡二元结构和独生子女政策影响深远的历史背景下,在社会公平和多元选才之间彷徨失措、进退失据——今天的中国高考改革,有一副最沉重、最尴尬也最喜剧的表情。

  寻求公正者说,高考改革应该回到全国一个考试、不分地域按同等比例分配招生指标,因为自主招生等渠道不仅增加学生负担,更易滋生权力与金钱腐败,对弱势群体不公;关注中华民族创新能力者说,将一代代青少年的生活热情与创造力扼杀在僵化的应试教育里,13亿人口的大国、几千名“高考状元”却没有诺奖得主,缺少自主创新成果,如何实现转型发展,变身“创新型国家”?

  “异地高考”的推动者觉得改革步伐太慢,光是人口输出多于输入的山东省宣布三年后放开户籍限制,而大学多、流动人口也多的省市无动作,改革影响相当有限;京沪广等地的政府和户籍居民们则认为,地方教育设施和投入有限,人口甄别手段有限,盲动势必造成混乱,应科学规划稳妥实施。

  因为众说纷纭此伏彼起,我们听到主管者的发言时而激进时而保守,专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家长们忽喜忽怒区别多半看自家孩子身在哪一梯队。改革开放30多年,成亦高考,罪亦高考。在全民关注、社会高度敏感的压力之下,背负了超乎自身承受能力的沉重使命与包袱,高考改革的前行更像是挣扎,脚步总是跟不上期待,花样百出却进度迟缓,边出新闻边挨骂,很少能讨好。

  然而回头看看,毕竟已是“轻舟已过万重山”:考试多了、折腾了,其实也意味着选拔人才的机会多了;今年的自主招生,不少大学已向农村考生做了倾斜;山东松动了,别的省也要表态,京沪的异地高考自然也有盼头……

  高考是选才的一种手段,不论如何操作,都不可能绝对公平。对教育而言,公平只是一条底线,而不是全部使命。高考改革新方案虽令人期待,恐怕一样会众口难调。要让高考改革不荒腔走板,就要敢于坚守和放弃,学会尊重自主选择权利,学会包容差异、认可差距,学会在各个社会群体之间、各种教育功能和手段之间合作协商达成共识,不论是教育的主管者、大学还是个人。

 


—— 信息源自:人民日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