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问题是历年两会关注的热点,今年也不例外。其中最令人振奋的话题是,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要达到4%。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代表委员对“4%”充满喜悦和期待的表情背后并不轻松,一个新的顾虑在他们心中产生——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民办教育受歧视等受人诟病多年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在实现“4%”后,能得以解决吗?
教育公平任务艰巨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委员对于教育公平的根源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教育矛盾在于,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满足不了老百姓需求,解决这个矛盾的治本方法是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就是提高质量。”
钟秉林委员认为,提高质量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办教育不像办企业,它是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尤其像教育队伍培养、校风、学风的形成,都不是靠钱能堆起来了。教育公平需要国家、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是一个系统工程。
他说:“从大学而言,一些重点建设大学、高水平大学应该高度关注教育公平问题,应该为促进教育公平作出贡献。举个北师大的例子,据统计,北京师范大学全职在校学生2万名出头,来自西部地区的学生占到40%左右,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占到1/3左右,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占1/4左右,来自少数民族的学生占到11%左右,在北京仅次于中央民族大学。而我们学校的女性学生占到50%以上,在本科阶段已经超过了60%,但是很遗憾的是,在目前国内每年颁布的各种各样的大学综合排行榜的指标体系中,没有一个排行榜能够把这些反映高水平大学为教育公平作出的贡献来对大学进行评价。”
对于择校热问题,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委员说,择校的真正原因实际上就是教育资源的不公平,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因此,要彻底根治择校问题,就要从政策方面提出要求,加强监管,规范办学行为,同时强力推进优质资源的均衡建设。